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从《画壁》《白蛇》中看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旧历程

2011/10/25作者/思郁阅读人次/1080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画壁》宣传了一种陈旧的价值观,而且重新建构了男人的欲望。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偷窥”剧中的古典美女,意淫了女人,从而解构了真正的女权主义。剧中的角色姑姑看似是女权的象征,但是在男人的观看中,她也不过是男人欲望的一部分,是我们观影的一部分。不但我们观…

  国庆节档期间,中国电影又出现了那有趣的一幕,无论从制作和宣传上看,《画壁》和《白蛇传说》都应该不相上下才对,无论是程小东还是陈嘉上也都是香港电影中响当当的人物。但是从目前的票房来看,似乎《白蛇传说》更胜一筹,六天过亿,续集提上日程的新闻已经普天盖里了。这样的局面很有意思,尤其对比之前徐克的《通天帝国》和吴宇森监制的《剑雨》几乎都是同样的结局,似乎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才对。

从《画壁》《白蛇》中看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旧历程

《画壁》剧照

  总体而言,《通天帝国》和《剑雨》影片质量要高于现在上映的《画壁》和《白蛇传说》。程小东导演的《白蛇传说》最大的问题是不在于特效的制作,而是在于故事的流畅程度。坦白而言,作为动作指导的程小东很是合格,但是他从来不会讲故事。程小东以动作设计闻名,他之前流传下来的作品比如《东方不败》《倩女幽魂》都有徐克的影子,而徐克是一向以怪才闻名,他对故事的痴迷程度远胜程小东。

  至于《画壁》的问题,用魔幻的影子包裹出来的是一种极其陈旧迂腐的价值观,换句话说,《画壁》失败在太“旧”了,而《白蛇》则太“新”了。两者都免不了炒冷饭的嫌疑,不是旧作重拍,就是从传统的鬼故事中寻找灵感,然后赋予一点点新意,制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大杂烩。《白蛇》的所有台词都是现代的,只是局中人穿着古装而已。白娘子追求许仙的过程差点雷死我。白娘子要青蛇“挟持”许仙到了西湖,然后又强吻许仙,所谓的“深情一吻”,这样的主动已经不像追求爱人,倒是像大街上的小流氓性骚扰,不过这次骚扰的对象是个古代的书生而已。尤其白娘子跳进西湖吻许仙的动作实在有种迫不及待的样子实在雷人,让我瞬间石化,总我想起了王晶版的《鹿鼎记》中建宁公主“强奸”了韦小宝之后,哈哈几声淫笑,然后像所有电视剧中男人一样说:“我会对你负责滴。”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画壁》宣传了一种陈旧的价值观,而且重新建构了男人的欲望。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偷窥”剧中的古典美女,意淫了女人,从而解构了真正的女权主义。剧中的角色姑姑看似是女权的象征,但是在男人的观看中,她也不过是男人欲望的一部分,是我们观影的一部分。不但我们观看中重申了男权的角色设置,而且剧中角色也一再认同这种男权风潮。爱情被廉价的一夫多妻制包裹了起来,也被一种陈腐之极的女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包裹了起来。女性的隐忍,女性的自我牺牲被看作男人追逐名利欲望的正当诉求。这样的电影就算在美女多多也不会获得青睐。看来陈嘉上导演也该好好检讨一下,电影虽然不是宣扬某种价值观的工具,但是如果电影连最为基本的人性诉求都被搁置起来,这样的电影注定没有市场。

  也许这就是为何《白蛇》的票房比《画壁》好的原因,新旧之争,传统与现代之争,人们注定会选择符合自我意识追求的哪一种。尽管《白蛇》的“新”很雷人,但是聊胜于无吧。这点分析也同样符合《通天帝国》与《剑雨》之争,前者通过武则天这个人物的设置宣扬了一种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而《剑雨》过于传统,是传统武侠的一部分。我个人很喜欢《剑雨》,因为某种程度上,他延续了李安《卧虎藏龙》的武侠传统,但是同样,从另外一个角度,它也宣扬了一种传统武侠的价值观,复仇凌驾于爱情和人性之上,自然不会获得大众的欢迎。

  其实说起来,无论《画壁》和《白蛇》,还是《通天帝国》和《剑雨》,都预见了香港电影北上的前景。香港影人占领内地广大的市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近几年的这些电影中,我们得以窥得这些电影的一些特点。比如,为了把握内地市场的脉搏,稳妥期间,香港导演一般不会涉及到敏感题材,以避免广电总局的审查,原来香港本土电影中最为旺盛的黑帮片的类型几乎消失,换之而来的,基本都是小清新的爱情电影,以及从传统或者历史中找寻灵感。而且,很多香港导演都是以重拍以往的经典为发展路径,《大内密探》、《家有喜事》、《唐伯虎点秋香》、《倩女幽魂》以及《龙门飞甲》等等,都是这样一种模式。很显然,炒冷饭有炒冷饭的好处,原来的经典具有的大量口碑,提供很好的票房保证。而且翻拍以前的作品手到擒来,不必担心技术上的难度,另外内地的意识形态的审查对这样的经典作品一般不会过于苛刻。但是翻拍经典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这几年的票房就是明证,原来的经典无法超越,现在的导演基本都砸了自己的招牌。《画壁》和《白蛇》也许票房上可以双赢,但是不会赢得口碑。而且这几年中,香港电影北上过程中,所赢得的口碑上乘的寥寥无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香港电影人是靠透支自己的名誉和身份赢得票房的,如果这种尴尬局面不打破的话,中国电影只会越来越畸形,香港电影也愈来愈快地丧失了自己的本体性,只会成为中国电影发展中的牺牲品。

  在新出版的《青年电影手册》中,关于香港电影的专题环节里,特意提到了一种“新香港电影的可能性”:即在兼顾内地与香港甚至华人市场的香港作品中,无论是合拍片还是全香港班底制作,或多或少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延续“香港性”,同时又能击中全华人社区的大市场?如果能带动更多导演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电影就不会出现如此雷同乃至雷人的题材大撞车了。尤其一直炒冷饭混票房的电影人,更应该直面存在的问题,在电影的市场和品质之间,在题材与审查之间寻找到,在明星与制作上寻找到平衡。

6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