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骆贡祺:话说浦东裁缝

2009/12/16作者/骆贡祺来源/新民晚报阅读人次/3484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解放前,上海浦东“三把刀”(裁缝的剪刀、厨师的切菜刀、建筑工人的泥刀)闻名遐迩。尤其是裁缝师傅的这把剪刀,为开创我国现代时装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前,上海浦东“三把刀”(裁缝的剪刀、厨师的切菜刀、建筑工人的泥刀)闻名遐迩。尤其是裁缝师傅的这把剪刀,为开创我国现代时装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壹  旧浦东  裁缝世家居多

浦东地处黄浦江以东至长江口和东海之间,地势偏高,土壤含沙碱较重,土质疏松,不宜种稻麦。明朝中叶,由于长江出海口向东南移动,浦东沿海海水变淡,原来靠晒海盐维持生计的浦东人,转而以种植棉花和纺织土布为生。随着家庭纺织业的兴起,孕育出一批制作服装的裁缝好手。这时,上海虽还未开埠,但城镇居民已开始注重服饰打扮。上海通商后,服饰方面,华洋杂处,“家无担石,华衣鲜履”。于是,浦东裁缝有了用武之地。起初,他们只是“做出门裁缝”,继而在乡镇上摆“裁缝作台”,最后发展到浦西开裁缝店。

因为做裁缝的收入比植棉织布丰厚,浦东人做裁缝的越来越多,尤其是原川沙县内,几乎家家都有做裁缝的。许多家庭都是子承父业,世代以做裁缝为生。1950年初统计,浦东裁缝还有1万多人,其中在国内外开服装店(公司)的有375人,而“季节裁缝”(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做裁缝)更多得无法统计。

贰  赵春兰  独创立体裁剪

浦东裁缝原是做中式服装的,也即通常说的“本帮裁缝”。19世纪中叶,浦东裁缝中有个叫赵春兰的年轻人,把西方女子服装的款式与中国传统工艺巧妙结合,将古老的中式女装引向现代时装。

赵春兰,浦东川沙县唐暮桥赵家村人,生于1826年。少年时继承父业学本帮裁缝。22岁时,他到镇上一位叫摩尔根的英国传教士家里做缝衣工。他看到外国女士穿的衣服讲究线条和轮廓,于是细心揣摩。他做出的衣服居然可与英国产的服装相媲美。摩尔根见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带他到英国伦敦一家服装公司学艺。经过3年刻苦学习,赵春兰学到了制作女子洋服的全套本领。他婉言谢绝了这家公司的挽留,回到上海,在南市曲尺湾开了一家专做女子洋服的店铺。

骆贡祺:话说浦东裁缝赵春兰把当时西方流行的女子服装一件件挂在店堂里,让顾客试穿。这引起了上海滩时髦女性和外侨女眷的关注。一天,一辆考究的马车载来了英国驻上海领事的夫人。这位洋太太进了店堂,见到这么多漂亮的女子洋服,还以为是进口的。得知件件都是店主亲手裁制的时,她摸着一件晚礼服,半信半疑。赵春兰礼貌地说:“尊敬的领事夫人,请允许我为您裁制一件更合身的,好吗?”只见他取出一块丝绒面料,披在领事夫人身上。接着,在她的身材曲线起伏处,用针做上标记,然后,手持剪刀,“嚓嚓”“嚓嚓”几下,变戏法似的裁出了一件曲线正确、贴体优美的晚礼服衣型来。这个傲慢的英国女人被赵春兰的技术惊呆了,不由连声赞叹:“不可思议,聪明的中国裁缝!”

赵春兰这一手叫“立体裁剪法”,是他在英国学艺时创造的。采用这种裁剪方法,对人体曲线和放松度的掌握要比平面裁剪更准确,缝制出来的衣服更贴体美观,且不裂不吊。据说,赵春兰的这一发明创造,当时伦敦的《泰晤士报》还作过专题报道。

赵春兰开了中国裁缝做女子洋服的先河,使世世代代做中装的浦东裁缝,一跃成为制作现代时装的技师。因而后人尊他为上海女子“时装祖师爷”。

叁  后继者  走向国际舞台

赵春兰那个年代,世界上还没有“时装”这名词。20世纪初,国际上才正式把女式流行服装定名为“时装”。我国的女子服装,唐朝时“袒胸露体”,相当开放,称作“时世妆”。但宋朝以后,妇女的服装样式受到限制,“上袄下裙”的装束沿袭了一千多年,甚至到了清朝末年,社会上还将洋服视为“妖服”。因此,赵春兰在那个时代开设女子洋服铺,碰到的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他的家人和亲友都劝他出国谋求发展,他在伦敦学艺的那家服装公司也几次发来电报,许以高薪聘用。但赵春兰毫不动摇:“我开女子洋服铺,一不为名,二不图利,而是为了推广女子洋服。”为了后继有人,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培养徒弟上。据资料记载,赵春兰惨淡经营的20多年中,共培养了300多个徒弟,都是浦东亲朋和同乡的子弟。后来,这批嫡传弟子不仅成为我国时装业的中坚力量,还走向了国际舞台——有的去俄罗斯,有的去南洋群岛,有的去了日本,还有远渡重洋到欧美国家的。

这批出国打工的浦东裁缝,在寒冷地区制作大衣、裘皮服装的,被称为“硬货师傅(亦称“黑货师傅”);在热带地区制作内衣、衬衫、裙子、浴衣等一类女装的,被称为“软货师傅”(亦称“白货师傅”);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做高档时装和晚礼服的,则称之为“正宗师傅”。

肆  金宝珍  创办鸿翔公司

赵春兰的心血没有白费。到了他的嫡传第四代,出了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金宝珍——他把浦东裁缝从“拎包师傅”(上门兜生意)引向开时装店做老板,并创办了远东最大的鸿翔时装公司;他设计制作出中国第一件旗袍,令宋家母(倪桂珍)女(宋庆龄三姐妹)为之倾倒。从此与宋家,特别是与宋庆龄保持了40多年的友谊。1933年,他精心制作了6件旗袍参加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获银质奖。

金宝珍(1894-1969),小名毛囝,后开鸿翔公司把自己名字改成了鸿翔,浦东川沙孙桥乡新丰村人,13岁到川沙镇上一家西式成衣铺学徒,店主兼师傅是赵春兰的嫡传弟子。还未满师,他已是川沙镇上小有名气的“小宝珍师傅”了。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人开始挣脱传统服饰的禁锢。一次,川沙镇上一位大家闺秀出阁,指名要小宝珍师傅为她制作一件新式而别致的新娘礼服。年仅18岁的小宝珍从一张照片上看到慈禧太后穿的那件直筒式满族女袍而获得灵感,制作了一件大红织锦段、有轮廓曲线的新式女袍。新娘子穿上这件新式礼服出足风头。这事还惊动了一对中年夫妻。丈夫叫宋耀如,洋名查理·宋,1886年受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的派遣,到上海传教。妻子倪桂珍,出身川沙东门望族,其外公是明末大学士徐光启的后裔。倪桂珍得知镇上裁缝店有个小裁缝会做新式女袍,拉着丈夫去看个究竟。那天金宝珍正按照师傅吩咐,做了一件翡翠色织锦缎女袍挂在店堂内做样子,被倪桂珍一眼看中。宋耀如赞不绝口:“夫人穿上这件新式衣服,显得更加端庄漂亮了。”倪桂珍满心欢喜,说:“我喜欢这件改良式旗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金宝珍和他师傅听到“旗袍”两字,不约而同叫好。从此,“旗袍”诞生了。

金宝珍满师后,去海参崴舅舅处学艺,回来后在静安寺路开鸿翔时装公司。倪桂珍带领三个留过洋的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登门祝贺,尽管霭龄和庆龄的年纪都比金宝珍大,倪桂珍还是叫女儿们称他为“宝珍叔叔”。

以后,宋家三姐妹多在鸿翔公司做衣裳。三姐妹中,宋庆龄对金鸿翔的帮助最大。1927年,上海时装业方兴未艾之时,宋庆龄鼓励金鸿翔发起成立上海市时装业同业公会,金鸿翔当选为理事长后欲请她担任名誉会长,宋庆龄欣然应允;1932年3月8日,宋庆龄在庆祝三八妇女节发表演说时,称赞金鸿翔是“开革新之先河,符合妇女要求解放之新潮流”;1935年,宋庆龄又亲笔为鸿翔题写匾额:“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华,经济干城。”

伍  立西纳  面试浦东裁缝

1935年,有个叫立西纳的德国犹太人,为躲避纳粹迫害来到上海。他边学上海话,边四处打听可做什么生意。他在南京路上看到来往人群中,女人们打扮入时,决定开爿女子高级服装店。

骆贡祺:话说浦东裁缝立西纳既非裁缝出身,又没开过服装店。他从行家处得知,开服装店靠质量和款式,关键有手艺高超的裁缝师傅。他知道浦东出高级裁缝,就到川沙镇上张贴招聘布告,许诺“凡符合本店技术要求的裁缝师傅,经试工后录用,最高月薪30块大洋。”当时,30块大洋可买十多担大米。

立西纳把应聘者一一登记在册,分批试工录用。他虽不懂裁缝技术,但眼睛看,嘴巴问,判断裁缝技术。俞姜林是第一个被他录用的浦东裁缝,他回忆:那天,我接待一位贵妇来定做旗袍,立西纳在旁边看。我用皮尺在顾客脖子上轻轻绕了一圈,接口处伸入食指,又稍稍往外一滑。立西纳问:“这是什么意思?”我答:“这一绕一滑伸入食指,是留出空隙,使硬硬的旗袍高领不要箍得太紧,免得顾客因漂亮而受罪;但过松又失美观,这伸入食指是留出8分空隙,不紧不松。”立西纳点头赞许。接着我量顾客身材,他看我没用纸笔记下来,就问:“记得牢吗?”我量完尺寸,随口报出:“身长4尺1寸,从肩到胸7寸2分,肩膀到腰1尺2寸……”他听我一口气报15个数据,竖起大拇指称赞:“记性真好。”缝制中,立西纳提出“旗袍最要紧的部位有几个?”我答:“有三个,是胸、腰和‘浪腰’,就是后腰最细处。”他叫我详细说。我指着手中缝制的旗袍说:“提高腰线,为了修饰顾客微突的腰部;降低三分,能勾勒女士玲珑的曲线;这件旗袍是真丝面料,臀部要缝得紧些……”他不住点头。顾客试样感到十分满意,立西纳当即宣布:“聘俞姜林师傅为本店头牌技师,月薪30块大洋。”

陆  钱士林  盯梢中寻灵感

1981年11月,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时装博览会上,上海前进服装厂钱士林设计的100多款丝绸时装轰动了国际时装界。其中真丝绣花裙套装“中华衫”和“蝴蝶衫”夺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这是浦东裁缝有史以来头一次夺得国际时装设计大奖。

钱士林,浦东川沙白龙港人,1931年出生,13岁到裁缝店学徒。解放后从事服装设计。他在上世纪80年代大放光彩,设计出不少顶级时装。有趣的是,他的设计灵感多来自“盯梢”和当“站客”。

钱士林常在热闹街头观察来往的女士们穿的服装,看到“奇装异服”就“盯梢”。有时还站在大宾馆门口看老外的新潮服装。一天,钱士林站在希尔顿宾馆大门口,门卫见一个“乡巴佬”站着东张西望,警惕地问:“老大爷,你找谁?”“不找谁。”“那你站在这里干什么?”“看白相。”“有什么好看的,请你马上离开!”“我想看外国人的衣裳。”“衣裳有什么好看的?”“好的衣裳就是好看,看半天也不嫌多!”门卫听着这位奇怪老头的回答,不禁上下打量他。钱士林掏出工作证,门卫才抱歉地说:“对不起,误会了,原来您是时装设计师啊!”以后,每当钱士林到宾馆门口当“站客”,门卫就来与他热情攀谈,为钱士林提供诸多方便。

钱士林晚年广收徒弟,但都不是浦东人,且多是女孩子。他打破了“祖师爷”“不收女徒只收浦东人”的规矩。有人和他开玩笑:“看来浦东裁缝已名存实亡,你钱士林是最后一代浦东裁缝了!”

69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