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羽裳:我的旗袍情结

2007/07/24作者/羽裳来源/旗袍吧阅读人次/2333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旗袍确实无愧于“会跳舞的官窑瓷器”的绝妙比喻。因为从旗袍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和瓷器精品一样的争奇斗艳,琳琅满目…

有一句话很经典,说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的衣橱日渐曝满,却时时感觉衣服不够穿,随着采购的数量的累积,衣橱大有衣多为患的趋势。

其实在对衣服的占有欲望中,我时常有一种缺撼,那就是至今为止,我还没有一件称心如意的旗袍,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女子身着各种各样旗袍的模样,使我对旗袍产生了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理,天长日久,这种心理渐渐演化为一种复杂的幻象。

说来惭愧,我虽然钟爱旗袍,却只购买过一款,那是迄今为止,我仍然舍不得丢掉那款旗袍的根本原因。七年前,我购买了一款现代旗袍,前襟是黑底白花,正中镶着一个白铁圆形胸花,镂空短袖,后摆开岔,穿上这款旗袍,我感觉自己像极了一条黑色美人鱼。由于当时我在一个乡镇居住,镇上的居民少见多怪,把我的这种装束看作是一种另类,常常以一种看西洋镜的眼光盯着我看,我也很荣幸地被部分居民称为最好打扮的女人。

毫不避诲地说,我是喜新厌旧的,特别是在对待衣服方面。但是我对这款黑色旗袍的喜爱,却与日俱增。这款旗袍几乎寄托了我对所有旗袍产生的复杂情感,即使不能在公开场合多穿,我在家里也常常对镜独自欣赏。因为,没有一件衣服能这样赐与一个女人“九曲三弯”的别致风韵。

我的骨子里有种很顽固的复古情结,我对长式保守的旗袍情有独钟,探究旗袍令我倾心的原因,当然还有它在服装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诞生于20世纪初叶的旗袍,以其对女性全身曲线的完美衬托和包裹而在中国服装史上独领风骚数百年,一度成为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代才女张爱玲恃才傲物,世间的清风明月,字画古玩,她都看不上眼,也感觉不足以陪衬她。但她却对旗袍喜爱有加,并经常身着旗袍,在外面罩件短袄或柠檬色的晚礼服,在大街上走动招摇,引来众多孩子和行人驻足观看。单就相貌来说,张爱玲实在称不上一个漂亮的女子,但是旗袍却赐与了她另一种美丽,这正是旗袍点石成金的魅力所在。

旗袍确实无愧于“会跳舞的官窑瓷器”的绝妙比喻。因为从旗袍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和瓷器精品一样的争奇斗艳,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造型,成为中国女性服装的奇珍,从而赢得了众多女性的喜爱,因为旗袍在凸现女人四围(颈围、胸围、腰围、臀围)曲线美的同时,还能巧妙掩饰人体的不足。女人只要穿上它,就会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无论是大家闺秀、名媛显妇,还是小家碧玉、下里巴人,都钟爱旗袍。旗袍不但是平常百姓家女子的衣橱至宝,也一度成为国家领导人出入显要场合的首选。刘少奇夫王光美就曾穿着一身黑色旗袍,胸前别着胸花随丈夫出访外国,既使其光彩照人,也为国人挣足了面子。    

纵观旗袍的历史,旗袍的演变经历了由长到短,由保守到暴露的过程。

钱钟书的《围城》中,赵小姐对方鸿渐说,街上女子的旗袍都改短了,而自己满衣箱的旗袍如今都已经落伍了,没法穿了。可见,旗袍长短的变化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引发的,以短为美,以长为过时,这是旗袍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人们审美观和日渐开放的穿衣心理决定了这种改变是势在必行的。

正如张爱玲说过的:初与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旗袍元素在西方服饰上的应用,又使旗袍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旗袍在由保守到暴露的演变中过程中,又将女性的万种风情展现无遗。新时期的旗袍虽是古意犹存,却也新意百出。《花样年华》中矜持、婀娜、妩媚的张曼玉,《像雾像雨又像风》里空灵、单纯的周迅,《赌赌看……?!》中性感和热辣的珍妮弗,无一不是风格各异的旗袍所映衬出来的。

影视荧屏和文学作品对旗袍的褒扬,只能满足我对身着旗袍女子的一种膜拜,却不能满足我平常穿衣的需要。衣橱中那款已老旧过时的旗袍早已被我改得面目全非,但是对旗袍的热爱还是继往开来,全因为旗袍与女性相得益彰的那种温婉、那种柔媚、那种动人心魄的恒久魅力。

7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