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徐小斌:旗袍记趣

2010/06/25作者/徐小斌来源/南京日报阅读人次/2672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童年时候,特别喜欢母亲年轻时的那些旗袍。其中有一件西洋红的格外漂亮,软缎毛葛的衣料,上面绣了珠灰和淡青的兰草,那一种柔和婉妙的色调,真是别有一番味道。…

童年时候,特别喜欢母亲年轻时的那些旗袍。其中有一件西洋红的格外漂亮,软缎毛葛的衣料,上面绣了珠灰和淡青的兰草,那一种柔和婉妙的色调,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因此翻母亲的箱子便成为我们姊妹童年时的一大乐事。

后来才知道,母亲的旗袍是改良式的。最早的旗袍,应当是清代的直筒式旗袍;腰部无曲线,下摆和袖口处较大,配上琵琶襟的马甲和花盆底的旗鞋,便是典型的清代满族女人的装束了。我想旗袍之所以绵延至今,无疑是因了女人们对它的偏爱。一次次改良的旗袍款式显示了一代代女性审美趣味的变迁,更反映了女性生存的状态,可以当之无愧地写进中国服装史了。

那时我幻想,长大之后穿着母亲的旗袍走在白杨摇曳的小路上。

但是现实离我的幻想十万八千里,还未成年,我就去了三千六百里之外的东北兵团。毫不夸张地说,在那里,我们经历过最深重的苦难。零下四十多度时依然要出工,做颗粒肥。平时是没有煤烧的,为了不被冻死,我们只好到雪地里去刨豆秸,一大垛豆秸只够烧一炉。我们就睡在严寒里,眼睛盯着挂在天花板上长长的冰凌,直到天明。那时我唯一的一件“好衣裳”,便是一件线呢两用衫。

可是突然之间一切都变了。开放的窗口渐渐打开,我的大学时代正是急剧变化的时代。自三年级伊始,女生们的服装已经开始争奇斗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大商场的时装与购物环境已经直追欧美。而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时尚从一些小资白领、波波族走向了更多的受众——连我们这些从小穿“三寸布票一尺的布”做的花裙子的人,也都不能不关注到消费文化语境中的人——特别是女人的巨变。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时代变了。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时尚成为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事实,而消费文化成为我们的写作乃至生存状态中无法回避的语境——这是现实,必须接受。与好坏没有关系。

我想,当现在的一个普通少女从西单商场买了精美的皮衣走出来的时候,她很难想象到多年以前,一个与她同龄的女孩在即将走向东北边疆的前夕,在同一个柜台上从一片灰色中挑出一件线呢两用衫,其快乐的程度比她有过之而无不及。


心里终归还记挂着母亲那几件美丽的旗袍,终于在长大成人之后穿了一回,谁知洗了一水之后那颜色便褪去许多,这才明白曾经那样吸引过我的东西不过是上一个时代的馈赠,虽然好,却已经异常陈旧了。

然而,旗袍的款式却仍然不断地更新着,在现代时装中以独特的东方情调占有一席之地。现在有了高领、垫肩、窄腰、长开衩的手绘图案旗袍。TAGER的惊艳出场,更是让所有的西方设计师目瞪口呆。姐姐从美国来信说,当她出席一个重要宴会的时候,她选择了TAGER品牌旗袍。那旗袍鲜艳夺目的华丽。它战胜了那些西装和夜礼服,给她带来了运气。她说她穿上旗袍便想起了北京,想起童年时在北京的一座房子里,几个女孩试穿妈妈的旗袍,盼着快快长大。
 

69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