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生都反对矫情,主张自然、朴素。内心的追求与外表的态度,是有着自己的轨迹的。她的文与人都有一种精致所在,那就像所钟爱的古典艺术,有信仰的气韵灌注始终,但又平常自然,没有伪态。她写下的文字,都有这一特点,美隐含于日常之中,那是不错的。
林徽因写诗,写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灵动的一笔,但诗人林徽因却将建筑作为毕生事业。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24岁时被聘为东北大学建筑学教授,45岁时被清华大学聘为一级教授。这时的林徽因,谁也不能说她只是只会谈谈恋爱的名门闺秀,她的认真、她的执着构建了不属于绯闻,却依旧光彩照人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才艺表现在许多方面,1927年她与梁思成结婚,她一反常规、亲手设计了有东方神韵的婚礼服,一时间万人侧目,她的那身礼服有林徽因内在的、一致的一种审美趣味,即基本摒弃了西式服装的元素,以不合常情的大胆想像,塑造出古雅、浓郁、特异的东方风格。这种美丽让人过目不忘。
对比设计东方式结婚礼服、穿旗袍的林徽因,再对比身穿西服、摩登漂亮的林徽因,则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就这样奇妙而和谐地结合在林徽因身上,美是超越国界、不需要语言的,林徽因的结婚礼服,就吸引了大批的加拿大新闻摄影记者。服饰,在林徽因那里,是一种文化。
林徽因简介
林徽因相貌出众,是当年有名的才女,既是画家、建筑家、装饰艺术专家,又是散文家、戏剧家,可说是多才多艺。她的容貌、气质和学识倾倒了当时乃至今天不少知识分子。她已成为中国现代才女的代表,为后人所敬慕。
林徽因早年跟随其父赴英国读书,所以她的英文特别好,尤其长于口译。印度诗哲泰戈尔游北京,演讲时除了徐志摩担任翻译外,再有就是林徽因了。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的第一节“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一节意思是:太任端庄又严谨,文王父母有美名。周姜美好有德行,大王贤妻居周京。太姒继承好遗风,多子多男王室兴。“徽音”是美誉的意思。徽音之名是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后为清朝翰林)为她取的。她改名林徽因是在她用真名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后,1931年10月5日,她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3期又发表诗作,徐志摩在《诗刊·叙言》中说:附带声明一件事: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现在广州新月分店主任),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
从那以后,林徽音便改徽音为徽因。
林徽因与大诗人徐志摩极为相熟。早在徐志摩于英国康桥皇家学院读书时,林正随其父在英伦读中学。林的祖辈同徐父是世交,异国相逢,自然来往十分密切。数年后,大家又聚会北京,不但都成为社会上文化界名人,而且又都是风华绮丽之时,过从甚密。林徽因还与徐志摩联袂主演戏剧《齐拉德》,担任过曹禺编导莫里哀的《悭吝人》全部布景绘制和舞台设计。后因患肺病在香山养病,开始从事诗歌创作,为徐志摩创办的《诗刊》供稿,并受萧乾之邀选编《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
林徽因是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的夫人。他们伉俪在当时可以说是郎才女貌、情投意合、令人艳羡的婚姻。他们婚前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后来又遵从父母之命结为秦晋之好;因林长民和梁启超是好朋友,为子女订了这门亲;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作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
林徽因、梁思成二位,一生在事业上也是志同道合。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上个世纪30年代初,她随丈夫深入中国偏远地区,不畏生活艰苦,搜集古建筑资料,为他们钟爱的建筑事业,倾注了所有的心力,为中国艺术及建筑作出巨大贡献。她与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梁思成教授长期在清华任建筑系主任,夫人则长期任建筑装饰学教授。如果说梁思成的学术偏重于营造学史、建筑工程、工艺方面;徽因则更偏重于建筑艺术的美学方面。 她老早就被医生宣布患有绝症,却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陪伴梁思成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四处奔走,根据地方县志的记载去寻访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荒寺古庙……她的气质、修养、风度、性情,犹如稀世美玉,难以形容。
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林徽因,她都提供了一个创新启发的女性面貌,不论是此时或彼时,不论是文学的、美学的、建筑学的,甚至感情方面的,清新一如人间四月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