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古代元宵节=狂欢节+情人节

2013/02/21来源/辽沈晚报阅读人次/1250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吃汤圆、游花灯,古代人过元宵节也是这个套路吗?非也,那是个集情人节、狂欢节、国庆节于一体的盛大节日。…

  吃汤圆、游花灯,古代人过元宵节也是这个套路吗?非也,那是个集情人节、狂欢节、国庆节于一体的盛大节日。

  古代元宵节=狂欢节+情人节

  古时候的元宵节要比现在热闹得多,可绝不仅仅是吃个汤圆、游个花灯那么简单。那是个集情人节、狂欢节、国庆节于一体的盛大节日,以宋代为例,开封城内150万人集体出动,将会创造出怎样巨大的效应!元宵节无异于一个拉动国家GDP、解决全国青年恋爱问题的大型商品、人物展销会,保不准,还顺带办了场盛大的cosplay年度狂欢。

  明代元宵节“闹”八天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描写的元宵节场景让我们现代人也不由得神往起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听起来,宋代的元宵佳节是多么热闹。这位大词人有没有夸张呢?答案是“否”,古时候的元宵节,其热闹程度甚至比词中描写的更甚。

  元宵灯节还要追溯到隋唐时期。《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年正月,四周的其他国家都要到隋朝去朝贺,一直要留到正月十五日。而朝廷会颁布命令,在端门外、建国门内,连绵八里的地方设置为戏场。每到那时候,火炬照亮夜空,烛光摇曳月影,百戏之盛,让世人惊叹。这种制度后来渐渐成了定制。

  唐代开元年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 ”而上元佳节正是三官下降的日子,人们要在这一天准备丝竹管弦之声、熙熙攘攘之人、缤纷多彩之灯来迎接三位天官。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连续三夜灯火不熄、人潮不断,燃灯达到五万盏。随着时间推移,元宵庆祝的天数也增加起来,北宋延长到了五夜,南宋为六夜,明朝时甚至达到了八夜。

  每到元宵节,男女老幼一起出动,在封建时代,这可是难得的闲逛机会。有钱的人家就坐雕花马车,而没钱的也成群结队欢饮达旦。盛大到“香车宝马隘通衢”。宋朝时,正月十五夜,汴京城内华灯高放,火树银花,“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而明朝张岱《陶庵梦忆》中也记述了当年放灯的盛况:“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 ”

  最妙的是在文化极度发达的宋朝,元宵夜除了有灯有人还必须有管弦,大街上、妓馆里、客店中,人人放歌高唱,会丝竹的按丝竹,会拍板的拍板,会跳舞的跳舞,可谓“家家听管弦”“人人不落空”。

  那时候,人们过元宵节还有很多习俗要遵守,比如宋代时有了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元宝”,取团团圆圆之意。另外,正月十五还要“走百病”,妇女们结伴行走,必须踏过三座桥才算好,所以也叫“走三桥”。所以才会出现街道上人们摩肩接踵的情景,不论是提灯游行还是登上城头结队行走,都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商贾云集 热闹非凡

  既然这个元宵节如此热闹,那自然少不了商人们的身影。其实,与其说是元宵节,还不如说这其实就是一场热闹非凡的商品展销会。

  卖的第一桩自然就是花灯了。唐伯虎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因此,一到正月十五,家家都要扎花灯,简陋的用纸糊,复杂的甚至会用明珠美玉装饰。有些豪富的人家会举行比赛,看谁家的精巧漂亮,不惜花费重金,每逢正月十五,他们都会派人去有名的花灯商人那里购买花灯。除了各家张灯结彩之外,街道上也会扎出鳌山,上面悬挂数千盏形态各异的花灯,耀眼夺目。

  那时候对花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普通百姓喜欢挂些吉利的小动物们,老鼠灯、金雀灯、凤凰灯都很受欢迎,还有些花卉虫鱼也是大家愿意观看的对象。而朝廷的文武百官则通过花灯彰显了他们的身份,隋朝时,相府门口挂的是仙鹤灯、锦鸡灯、黄鹂灯、孔雀灯、鹦鹉灯等,而兵部衙门挂的则是獬豸灯、狮子灯、青熊灯、猛虎灯、锦豹灯、骆驼灯等。连寺庙里都会挂着灯,通常都是船的造型,以贴合普度众生之意。这种船灯常常“船面五彩油漆,外边俱雕小小人物,撑篙驾撸,掌号执旗,吹打乐器,枪刀剑戟悉具,四周悬挂结彩珠灯,船里供养伽蓝神像,两边排列从人。 ”

  但是花灯不是人人都会做,于是相应就产生了灯市和花灯匠人。那些匠人们做好花灯,就趁着正月十五夜里在城中各大店铺挂着来卖,不论是小客店还是专门的花灯店,都有花灯卖,这也是花灯商人们的营销策略,一方面装饰了元宵夜景,一方面又将自己的手艺得到了充分展示。

  除了卖灯,元宵夜里商贩们卖的最多的便是汤圆了。元宵节前夕,小商贩们开始做元宵,有首古诗表明了做元宵的过程:“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汤圆很多都是滚成的,或煮或炸,抬到街市上趁着元宵节灯火里售卖,大街小巷吆喝声不断。逢着人多的时候,能达到五步一贩、十步一摊的密度。商人们吆喝着、拥挤着,“帘前架下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小贩们不拿到钱是不肯回家的,因此,直到人们渐渐散尽,还有些小贩“孤灯犹唤卖汤元(圆)。 ”

  除了这些小贩,还有很多货郎担,担子里挑着的可尽是些好玩意儿,这些足以吸引半大的小孩儿、喜欢装扮的妇女。古代画卷《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就详细表现了这样的货郎,摊子上摆着芝麻、鞋子、木偶、鼓、糖等,应有尽有。甚至摊子上还插着旗幡,上面书写“雪白芝麻”几个字,货郎们摇着手里的拨浪鼓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果不其然,有几个孩子经不住诱惑拽着大人朝货郎走去了。凭着一个拨浪鼓和一张利嘴,货郎们在节日里尽情展现了他们的推销“艺术”。

  元宵节,大街小巷还有社火表演,有杂技、有舞龙舞狮等,一些有名的队伍会被富豪人家预定了,还有些队伍是百姓们自己组织起来的免费游行队伍,另外有些队伍则颇显心机,他们会在第一夜免费上街为大家做表演,赚足了眼球和吆喝之后,理所当然地被坐在街楼里的富贵之家看中,第二天或者第二年,他们的生意就来了。

  正月的夜里可谓热闹非凡,除以上外,还有贩卖烟花爆竹的、卖吃食的、卖嗓子的……所有我们能在营销学里看到的销售手段,都能在元宵节的商贩那里找到范本。

  宋徽宗元宵节金碗赐百姓酒

  这场盛大的“元宵展销会”自然少不了皇帝和百官的身影,除了清代,其他朝代的朝廷基本都将元宵节当做了一次文武百官乃至皇帝与普通百姓亲密接触的好机会,这也是展销,只不过他们的目的是“口碑”而已。

  宋徽宗时期,每到正月十五,徽宗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行乐图卷”。从冬至起,皇宫就开始忙起来了,他们征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建造鳌山,也就是灯做成的山状的巨大灯架。山高16丈,阔365步,中间有两条鳌柱,长24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个龙口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街照,正当中立一牌,长3.6丈,阔2.4丈。

  正月十四这一天,宋徽宗大驾光临五岳观,龙辇前有两百对红纱贴金灯笼开道,晚上时他又到达鳌山观赏,进入灯山后侍从们还得演唱一曲《随竿媚》,接着皇帝又来到了宣德楼,命令文武百官将铜钱抛洒,让百姓哄抢。到了正月十五,皇帝又命令光禄寺在端门下用金碗盛着美酒赐给看灯的百姓喝,不论富贵贫穷,每人一杯,谁都不能落下。正月十六,皇帝又一次登楼,并且要把帘子卷起来,这时候就是百姓们“观赏”皇帝的大好时机了。

  宋朝时,每逢正月十五,京城的京尹(相当于市长)就会坐着小轿子,沿街行走。不过这时候的架势已经不止是敲锣打鼓让人“肃静”了,而是由一队舞蹈杂耍、管弦笙箫队伍开道,在锣鼓喧天声中游走。而随从中的领队官员会手提着大口袋,沿街将口袋里装满的铜钱往街上抛洒,或者给小摊贩们赏钱,这叫做“发市”。

  佳人才子柳梢头

  我们总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不然,七夕古代时为乞巧节,是女儿家过的节日。而中国古代真正的情人在上元节那天。青年男女常在元宵灯会中结下情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当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天真的太平公主在喧闹的元夕摘下薛绍的面具后,他们的纠葛就开始了。古代妇女平常受封建礼仪的约束,很难逛个街,因此,在元夕不禁夜可以外出时,女子们就开始了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以期碰上个才子得到段良缘。

  借着花灯,青年男女可以物色自己心仪的对象,女孩儿们跟着自己的姨妈、舅母、母亲、丫鬟等人,游走在漫天灯火中,这种美景与灯火交相辉映,动摇着才子的心。灯会一过,满地珠翠遗留,甚至妇女的鞋子遗留在树枝上。更有另一种美景,无数少女或者宫女在灯火下跳起舞来,叫做“行歌”,连袖舞成一片。

  很多美好的故事都发生在元宵节里,比如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的破镜重圆故事。乐昌公主是陈后主的妹妹,国破家亡后,乐昌将一面铜镜一分为二,送给自己的驸马徐德言一半。并互相约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就在长安的街市上叫卖铜镜。后来,乐昌公主被俘虏到丞相杨素府中做妾。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五夜,总有一位老婆婆以奇高的价码叫卖铜镜,那是乐昌的女仆。后来,徐德言果然凭借铜镜找到了曾经的妻子,经历重重磨难后,两人破镜重圆。

  可以说,元夕就是一场古代人的全民狂欢。

  古时候的元宵节,很是热闹,古诗有云:“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6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