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间四月天,让林徽因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剧中大肆渲染她与徐志摩的恋情,把她塑造成一个让徐恋慕一生的女子,对她的才情则一带而过,可是,真实的林是怎样的呢?
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林长民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学者,他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归国后即热心议会制度,曾在段祺瑞政府里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有过三位夫人,子女众多,由于林徽因是长女且从小天资过人,因此林长民最为钟爱,自幼变精心栽培。这一时期的林徽因还受到几位知书达理、博学优雅的姑姑的熏陶。
1920年4月的一天,十六岁的林徽因牵着父亲的手,开始了欧洲之行。她站在罗马广场,娇憨地伸出双手与鸽子嬉戏,少女的明快与生动在这一刻尽情绽放,那不仅是天赋的才情与美丽。当成长过程中所有的不确定逐渐沉淀,有一些东西就永远保留了下来:坦诚自尊、平等自由的独立人格,中西合璧、优雅高尚的完美气质,高瞻远瞩、兼容并蓄的开阔眼光……
正是在这个时期,林徽因结识了当时新月派著名诗人徐志摩。徐即刻被她的美丽与才华折服,并开始用一个诗人执着对其展开狂热的追求。但年轻却理智的林徽因果断地拒绝了,她最终选择了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二人同为建筑学家,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我不喜欢日后的人对那段感情的暧昧描写,而且无论林是否爱过徐,都不应影响对她的情操与才华的肯定。
1927年她与梁思成结婚时,她一反常规,亲手设计了有东方神韵的婚礼服:头饰状如王冠,长长的流苏轻垂发际,烘托着美丽的脸庞。脸上是庄严而不乏愉快的神情,骄傲的眸子,微笑着注视前方。这种美丽让人过目不忘。
林徽因很早便开始诗歌创作,她的作品既充溢灵秀有饱含风骨。〈莲灯〉、〈风筝〉无不于轻柔外表里寄寓凝重隽永的沉思。让我们来看看她的新诗〈莲灯〉吧: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萤萤虽则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林徽因开始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尝试着小说创作,女性作家的小说往往流于滥情,林则一洗而尽。她的每一篇小说,读来都具有纯正、雅致、隽永、缜密的美感,见出学者作家的理性和睿智。
林徽因把似乎冰冷的建筑科学,注入诗人似的热情,使它兼有了艺术光彩。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林徽因身兼史学的哲思、文学的激情,她的学术报告少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更像优美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拘泥的话,她完全可被称为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抗战八年,林徽因与家人一起避居西南后方。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却在昆明街头提了瓶子打油买醋。因当时条件恶劣而她又受疾病侵扰,她的两位外国至友费慰梅夫妇劝她到国外静养,她平静地说:“这是我的祖国,我要和它同甘共苦。”
林徽因的傲气从她改名一事便可见一斑。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只因当时有一男作家叫林徽音,她担心日后两人作品相混,遂改为林徽因,并说:“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当成他的,只怕把他的作品错当成我的。”
林徽因亦非完人,自有她的短处,譬如她的急躁和好胜,又如她与女人们不太合群。林徽因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冰心曾撰文〈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当时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立刻叫人送给冰心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引用她的好友李健吾的话:客观看来,聪明绝顶的林徽因,交往多数各界顶级精英,女性中鲜有此辈她们既不能和林于同一层面对话交流,林更不会世故地作谦虚状与之敷衍、周旋,那么她遭到误解、生分以致嫉妒、怨恨怕是难免的了。林徽因不太合群的表象正内含脱俗的率真性情。再试想,林若耗费精力作无意义的虚与委蛇,她的事业又将打多少折扣。时时刻刻被才情出卖的林徽因,好像一切有历史性的多才多艺的佳人,薄命把她的热情打入冷宫,她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与一般人的距离。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这一不朽之作的主要设计者。解放之初,在她的指导下,新中国曾制造了一批色调、图案、造型优美古朴的新式景泰蓝器物。直到逝世前几日,她还念念叮嘱学生:“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因此可以说,林徽因在保存和发展民间工艺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建筑学家,诗人,学者,美术家,翻译家,我们很难定位她确切的身份,但我们只要记住:她是独一无二的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为她终身未娶的哲学家金岳霖和她的另外一位友人邓以蛰为她合撰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也许这是对她一生最好的写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