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曾经写过一本《米格尔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年轻人成长的过程以及伴随他成长的那些人和事。在他生活的那条污秽破败的街道上,他认识了美与丑,领略了向上的人格,也看到了垮塌的灵魂。在那里,他被生活教育和洗涤,终于有一天他开始发现自己的内心不再属于那里,而是期待更广阔和包容的世界,于是毅然离开了米格尔街。
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总是让我十分感动。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多数青年的成长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学校里整齐划一的接受同一种安排,继而在走上社会之后分道扬镳。作为其中的一员,我跟很多同龄人一样,开始经历种种苦闷和挫折,内心洋溢着冲突,始终无法融入周遭的一切。
然而社会永远不动声色,像老大哥一样充满威严,一个青年独特的价值观并不会得到多少辅导和赞同。在个人的世界里,经常只有自己和自己交谈的声音,但偶尔,这些声音也会像深夜里抑制不住的欲望一样喷涌出来。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这些文章都是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写的,它是一个人在瓜熟蒂落的前夜,对自己青涩时光的最后一瞥凝视。在一场持续不断与青春较量的自怨自艾之中,我逐渐步入了成年。这其中,有着最真切的愤怒和最丰富的情感,还有着最幼稚的畅想和最天真的口号。或许这一切并不值一提,如同一场无关痛痒的感冒一样会迅速被忘记,然而它是一个中国青年成长中内心真实的展现。
在一个向GDP投降的转型国家,阶级的阵痛被层层消解,最终抵达无产青年内心的时候,也许只剩下若隐若现的焦灼。无数像我这样从三线城市出来的青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我迈向他人,面对物质的压力无所适从,面对理想的远去茫然若失。尽管愤世嫉俗,但也渴望被认同和被尊重,哪怕是在这样一个狼奔豕突的时代。
所以,当我在表达自己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竟得到了无数的回响。或许在这些文字中,一些人找回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因此,我愿意分享它们,不管是可笑的还是严肃的。——毕竟,有那么多格格不入的内心,曾经跨过同一片山川,迈过同一条大河。
感谢你的阅读,但愿每一个青年最终都变得开阔和舒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