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漫谈儒、释、道中的玉文化的精髓

2011/10/27来源/中国和田玉网阅读人次/1253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的结晶。在500多种的文化定义中,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华大地有着广泛的分布,并且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也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八千年的历史轮回中…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的结晶。在500多种的文化定义中,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华大地有着广泛的分布,并且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也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八千年的历史轮回中始终贯串并形成了经久不衰,极其丰富的玉文化传统。因此,可以这么说,玉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玉器、用玉制度、雕琢艺术的完美体现,它不仅仅包括设计艺术、碾琢工艺、文字记载等,而且还包括了具有博大精髓内涵的价值、礼仪、宗教、装饰功能的体现。

  玉文化作为政治价值表现在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成为了道德和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在:(1)用玉制度;“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早在春秋战国就有的“六瑞”使用制度。(2)伦理道德;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中的“比德”,比附了玉石原有的各种物质特性,诠释为具备道德内涵的特殊性,进而赋予其“伍德”、“九德”、“十一德”的道德含义。(3)宗教功能;人类在图腾崇拜中的用玉,以壁、琮、圭、璃、琥、碳六器为主体并司以皮、马、帛、锦、绣赋诸物使用。《周礼•典瑞》曰:“大祭祀、大旅,凡宾客之事,共其玉器而奉之。”《周礼•肆师之职》曰:“立大租用玉帛牲栓,立次租用牲币,立小租用牲。”都有机地和宗教文化结合在了一起。(4)装饰功能;玉器的雕琢题材和款式极具中国特有的寓意和内涵。玉器的佩戴与摆设不但美化了自身的形象和优雅的环境,而且具有强烈的寄托和祈福氛围,体现了人们长期的追求和期盼。(5)价值功能;精美的玉器,由于它的稀缺和华丽润泽早已成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和收藏家们追逐的宠物。特别是近代,其本身的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升已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而且,据有关的考证,玉的药用价值,医疗价值也得到了一定得首肯。这就使玉的本身集合了,神、德、礼、教、价、药、等一系列的光环,身价更是百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使用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玉结合起来研究,用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玉石原有的各种物质特点。玉被儒家诠释为具备道德内涵的特殊性,进而赋予其"五德"、"九德"、"十一德"的道德含义,随之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许慎《说文》称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即仁、义、礼、智、信。 "君子比德于玉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要求人格高尚的君子的品德具备玉所特有的仁、义、礼、智、信、乐、忠、天、地、德、道等修养,做到"温润而泽"、"温其如玉"、"温温恭人"等礼要求。郑玄笺:"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因此,玉器在儒家学说的指导下,建立了以礼器,佩饰为主体的儒家玉器体系。《论语·乡党》中有孔子执圭的情况:弯着腰,好像拿不了,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即是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礼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什么玉为贵,而以碈贱?难道是因为玉少而碈多?孔子回答:不是,是因为君子比德于玉。也就是说君子要使自己的品德象玉一样,玉比碈所代表的内容丰富。这也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对玉与礼,玉与道德的总体认识。儒家对"玉德"的阐释就是利用玉所特有的物质性,把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具体形象化了。

  佛教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之一。佛教传入中国和其它汉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深入广大民众的心田具有悠久的历史。许多人虽然并不信奉佛教,但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长期而广泛地存在和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代先人并将其镌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息息相关之中。与玉文化同时传承至今的佛教文化也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佛教以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为基础,主张人们向善向慧。福圣玉将佛文化与玉文化完美地结合,采玉之灵气,融佛之教文。并以其博大雄伟,成为玉文化与佛文化交织与共的典范之一。一尊佛像和一件吉祥工艺品如果没有开光,那仅仅是一件艺术品,还不能供人们项礼和朝拜,只有开光加持或念经后,才具有灵气。玉文化与佛文化的完美结合,使得人们对福圣玉的向往崇拜之情愈加深厚。鞍山玉佛苑、上海玉佛寺。以及南阳的桐柏淮源水帘寺的玉佛等等也是这样的例子。总之,中国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而且都渗透了悠久的历史之精髓。况且佛教和佛文化中有大量的佛经和义理,与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值得我们努力去探讨和发扬。

  魏晋六朝,儒家礼玉制度日渐衰落。此时,道教“贵生”、“贵术”的用玉思想悄然地继承了先秦玉文化的传统精髓,以一种隐性文化的形态渐渐地反映出现,给处于低潮的中国玉文化赋予了新的含义。从而将处于社会背景大变化而引起的玉文化功能实行了转化,承救了玉文化的衰亡。由于他能适应社会各个阶层的所需和喜爱,“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禁厌。”故在广泛的民间和上层士大夫阶层颇受青睐。也正是因为如此,道教对中国玉文化偏爱才致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衰落的背景下得以延续和发展,没有产生断层的局面。道教从药用、丧器、法器入手展示了辉煌的道教思想所在。再次把玉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玉皇大帝”到“玉女玉郎”,天界地域为“玉京玉清”,所居之处曰“玉阙玉楼”,其书称之“玉简玉册”,更有那动植物封以“玉兔玉蟾”、“玉树玉花”。道教文化的神物美称有相当一部分与玉文化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在道教文化的精髓之中,尚玉之迹比比皆是。道教思想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具有超自然性。玉有灵通,可以升飞。玉为阳物之精,生服可以延年益寿。玉有祥瑞之征,可远祸近福除慝辟邪。道教文化体现了用玉思想的文化功能单一性和明确性。可是它对玉信仰与崇拜思想基础来源确是多元的,其内涵既有远古人神的沟通理念,也有对“易家”、“阴阳家”和本身教义的糅合。既有对少数民族和外域文化的吸取,也有对“儒家”礼制的承袭和改造。既有秦汉“术”的利用,也有民间观念的接纳。宋代以后,随着儒、释、道的合流,再加上道教从“出世”成“人世”的转化,完全淹没了原有的用玉方式。玉,只是成为了统治阶级和达官显贵手中的玩物和显摆。玉文化的精髓和宗教价值也远逊于其玩赏和收藏价值。 

6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