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琦君 一个世纪的寸草心

2011/05/20阅读人次/6965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这个貌似配角的形象如此丰盛饱满、栩栩如生、深刻入骨,并不让人感到奇怪,琦君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母亲,留下了很多关于母亲的散文,诚如白先勇所言:“琦君最感人的作品,都与母亲有关。”

  一个貌似配角的形象如此丰盛饱满、栩栩如生、深刻入骨,并不让人感到奇怪,琦君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母亲,留下了很多关于母亲的散文,诚如白先勇所言:“琦君最感人的作品,都与母亲有关。”

琦君 一个世纪的寸草心

  以母爱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白先勇先生曾回忆,自己在大学时代就经常读到琦君的文章,那时琦君已经是前辈名家。很多国内读者则是直到四十年后才知道《橘子红了》,那已经是琦君85岁时的创作,此书改编成电视剧热播之后,很多人都记住了那个温柔而又刚毅的大太太,是妻子,也是母亲,有一个在城里做官的丈夫,自己却安守在乡下老宅。这个貌似配角的形象如此丰盛饱满、栩栩如生、深刻入骨,并不让人感到奇怪,琦君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母亲,留下了很多关于母亲的散文,诚如白先勇所言:“琦君最感人的作品,都与母亲有关。”

  琦君于1917年生在一个儒将之家,父亲曾官拜师长,在城中有一个姨太太。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琦君在幼年时代就体味至深。后来,琦君上中学时去城里和父亲同住,有一段时间,父亲回到故乡,住了好几个月,和“恩爱的二妈”第一次远别,于是琦君要负起代她写信给父亲的任务。琦君发现,写完信,开完信封,二妈并不马上寄出,而是到了夜深人静之际,到书房里,关起门来,把信仔仔细细重抄一遍。原来二妈有很多字写不出来,要琦君写个草稿,自己再抄成亲笔信,真是用心良苦,想到父亲在读她的亲笔信时心头会有多么甜美,琦君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叹息:“妈妈呀!你为什么不也亲笔给阿爸写信呢?”

  年少时的琦君无时无刻不在替母亲操心,在学校里念到两句词:“换雨移花浓淡改,关心芳草浅深难。”仔细体味,觉得正是母亲的心情,就写信给母亲,把这两句词抄给她,代母亲回信的二叔透露说:母亲把这两句词翻来覆去地念,边做事边哼。母亲手艺了得,家务事无一不精,琦君描述她为父亲绣过年穿的绣花鞋,连带给“如花似玉的二妈”也绣了一双,令琦君生气:“您为什么要给她绣,为什么?”母亲叹口气说:“你不懂,我若只绣一双,你爸爸就会把它给了她穿,自己反而不穿。倒不如索性一口气绣两双,让他们去成双作对吧。”母亲说这话时,有一种特别的斩钉截铁。琦君这样描述接下来的一幕:旁边的五叔婆听见了,尖起嗓门说:“世间真有你这种人,花这种冤枉心思。”念佛的姑婆忍不住了:“五嫂,您别这么说,她的心思您哪里会懂?”的确,母亲的心思,恐怕只有女儿最懂,即使在少女时代,琦君也觉得,五叔婆那种暴跳如雷的草包性格,真是比年少的自己还不懂母亲的心意。

  一个女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被称为母亲?琦君对母亲由敬畏到爱,完全是因为在这个大家族中的耳濡目染。她亲眼看到母亲是如何处理信佛的长工和信耶稣的花匠之间的争执:“我们信佛的靠天,他们信耶稣的靠上帝,我想想也都是一样的。”母亲真正是个圆通的人,比读书人还圆通。她也亲眼看到母亲如何同情三叔婆,一个金发碧眼的娴静的巴西少女,跟着三叔公回来之后遭到虐待被赶出门,母亲收留了这位姨太太:“旧式女人总是认命的,像三叔公的表姐(大太太)那样武则天似的,我也看不来。”琦君称自己的母亲绝对不知道什么女权主义者,但她一生为人处事,都是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作为最高的考量。或许正是这一点,给了孩子铭记一生的最高教养。

  琦君的文字并不华丽,却被誉为华语文坛最温暖的一支笔。出身名门,也历经家族变故,1949年赴台后更是遍尝艰辛,这一切却不能令琦君的文笔变得有一丁点儿的尖刻,她总是温柔地讲述苦难,在平淡中蕴藏深情,正是那些毫不雕饰、如口语般亲切的字句,无数次令人热泪盈眶,感动又酸楚。一个真正温柔的人不是因为天生温柔,而是饱受痛苦磨砺之后才生发出那份强大的温柔,并用这份内在的、坚定的柔情对抗来自外界的痛苦。琦君在母亲逝世四十年后的一个母亲节,买了一枚红宝石戒指作为礼物,因为儿子忘记了,琦君却没有忘记,她把那枚戒指,献给自己始终思念的母亲。她永远记得来自母亲的宝贵馈赠。

  国学深厚,疏朗大方

  琦君国学根柢深厚,在台湾当代作家中少有人能与她抗衡,而且琦君的白话文只见古文的精准,绝无深僻难懂的字句,读来清浅自然,却是一字也增删不得。琦君曾说每写完一篇文章,一定逐句阅读,如删一字读得通则一定删。就像所有风行不坠的艺术,它不是深奥得只属小众阅读,也不是单薄得读过就忘,而是简洁深刻。 

琦君 一个世纪的寸草心

  橘子红了,夕阳红了

  2001年,根据一份由台湾知名连锁书店针对业界、读者、作家、文教记者等票选而出的调查报告,高龄85岁的琦君以小说《橘子红了》销售十万册,被誉为2001年台湾出版界的风云人物。

  琦君的墨缘与姻缘

  琦君自大陆赴台后,逐渐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并成为知名的散文家,彼时她已年过三十,却还没有结婚。然而一封读者来信却开始了一段好姻缘,这位读者被她的文章吸引,两情相悦,成了她的先生。后来琦君还随先生一起赴美,做了全职太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直至2006年琦君九十岁辞世。

  海音的北平,琦君的杭州 

琦君 一个世纪的寸草心

  琦君的作品诚意正心,典雅清丽,白先勇曾将其与另一位台湾作家林海音相提并论:“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琦君的散文名篇《泪珠与珍珠》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母亲节温暖阅读书单 

琦君 一个世纪的寸草心

  教授国学及中文创作40年的张晓风文采亦秀亦豪,创作腹地广阔,从1989年出版散文集之后,在之后的15年间一直没有书籍问世。《星星都已经到齐了》结集了这十几年的精品,不仅有她在散文创作中持续关注的主题——爱情和亲情,还包括咏物写景、鉴赏等各个部分。读她的作品正如余光中所称赞的“柔婉中带刚劲”。

琦君 一个世纪的寸草心

  即使错过了5月1日的滚石30周年演唱会,也不要错过这本结集了1500张印着黄靶标签的专辑,近1500位滚石人的青春热情与梦想的纪念册。滚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段书佩亲自编写的这套回忆录,包括过往滚石员工所提供的珍贵工作证、历史照片、滚石文具、相关商品及滚石大事记。包涵了属于你我和父辈两代人的青春故事,跨时代的集体回忆。

琦君 一个世纪的寸草心

  这是一部两代人对话之书,也是一部寻根之书。作者于中年之后,突然踏上祖籍所在地广西平乐,寻找父亲及姑姑当年生活、生长的痕迹。长辈们年轻时为理想一去不回,孩子们则怀着不可名状的向往探访这里,两代人的态度和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又产生了奇妙的张力和思考。

7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