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关于鉴-国粹-古代的铜镜的故事

2011/03/30阅读人次/9013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还记得那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关于鉴-国粹-古代的铜镜的故事

探讨中国铜镜的起源,这就要从铜镜的一个别名“鉴”谈起。《考工记》:“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郑玄注:“鉴亦镜也。”鉴字又见于《左传·定公六年》:“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擎)鉴。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杜预注曰:“(肇)带而以镜为饰也,今西方羌胡犹然,古之遗服也。”而有些史籍中“鉴”又有明确的以水鉴容的含义。《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监通鉴)《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这都证明先人曾用器盛水鉴容。郭沫若先生认为:“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既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甲骨文中监字作(盟)或(监),像水盆旁一人鉴容形,可见中国先人在用铜镜鉴容之前是采用以水鉴容的。至于怎样从以水鉴容过渡到以铜镜鉴容,郭沫若先生是这样推断的:“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打磨得很洁净,既无水也可以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钮乳是器足的根蒂。”梁上椿先生在《古镜研究总论》中曾对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作过如下排列:“止水一鉴盆中静水一无水光鉴一光面铜片一铜片背面加钮一素背镜一素地加彩绘一改绘彩加铸图纹一加铸字铭。”从中国古代先人的生活习俗和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由盛水鉴容,过渡到铜镜鉴容的推测是最能让大家接受的。
  
铜镜的始铸年代和传说
  
   中国在什么时代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古史中记载了许多传说。《轩辕黄帝传》说:“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又《黄帝内传》说:“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玄中记》说:“尹寿作镜尧臣也。”正如把一些发明创造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这些传说虽然不足为凭,但它却把我们的探索带到了一个古老的年代。黄帝时期正处在我国原始社会解体的时候,距今约5000年,尹寿作镜的传说则要晚一些。1975年和1976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承马台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一下把传说和实际的时代拉近了。据碳14法测定,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约4000多年,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由此可见,齐家文化铜镜应届铜镜的初起形式,已距铜镜的始铸年代不远了。

关于鉴-国粹-古代的铜镜的故事


 
人类的瑰宝
  
  世界古代铜镜大致分为东西两大体系。西方体系以西亚、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等国的圆板具柄镜为代表。
  
   据日本学者樋口隆康先生在《古镜》一书中介绍,在伊拉克的基什遗址(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和伊朗的苏莎遗址(公元前2300年~前2200年)、巴基斯坦的印达斯文明时期的遗址(公元前2000年)中都出土了青铜镜,这些青铜镜都是有柄镜。在埃及第十一王朝时期的石棺浮雕纹饰中,则有了持把镜妆饰的贵妇人像,其年代也在公元前2000年。
  
   东方铜镜体系以中国圆形具钮铜镜为代表。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国铜镜曾出现过方形镜、花形镜、有柄镜,但圆形具钮镜一直是铜镜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铜镜的主要特点。

关于鉴-国粹-古代的铜镜的故事

铜镜的特点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独特风格与特点,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铜镜的铸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铜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不断改进合金成分的科学基础上的。
  
  古代工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前代的铜镜铸造业不仅继承,而且还有所创造、有所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风格,成为我们今天鉴别铜镜时代的重要依据。古代使用铜镜的事例,零星记载于史书中。这些事例涉及的方面很广,既有春秋时期周王与诸侯间的赏赐,又有三国时期对友邦的赠送;既有南北朝时期感人至深的“破镜重圆”,又有唐朝时期千秋节的赠镜祝福。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知道除了鉴容之外,铜镜还有另外一些用途。
 

关于鉴-国粹-古代的铜镜的故事


 1.以铜镜作赏赐
  
   春秋早期,铜镜也被用来赏赐,这说明当时铜镜的稀少和珍贵。《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记载:“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磐)鉴予之。虢公请器,王予之爵,郑伯由是始恶于王。”这里的(擎)鉴即铜镜,杜预注曰:“(肇)带而以镜为饰也,今西方羌胡犹然,古之遗服也。”郑伯朝见周王,周王将配带的铜镜赏赐给郑伯,周王同时赏给虢公铜爵,郑伯认为周王赏赐不公,从此开始对周王不满。由此可见,铜镜作为珍贵的生活用具,还不能同礼器铜爵相提并论。
  
 2.以铜镜为礼品和纪念品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景初二年六月,日本邪马台国遣使者到魏都洛阳。魏明帝颁布诏书并封该国女王卑弥呼为“亲魏诿王”,并赠送了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许多物品。
  
   中国唐代的经济、文化对外国影响很大,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友好往来。唐镜也被商人们经过这条路带往各地。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朝鲜、蒙古及独联体中的国家等都发现了唐代铜镜,伊朗甚至发现了仿制的唐式镜。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在唐代,日本派了许多遗唐使、留学生、僧人到中国考察、学习。他们将许多铜镜舶载回日本,这部分铜镜有的被神社、寺庙所收藏,一直保存至今。这些收藏唐代传世镜的神社、寺庙都是日本历史悠久的大寺、名刹,如收藏最多的正仓院所在的东大寺,是与圣武天皇(公元724年~749年)有关系的寺。至于散落民间、后又被发掘出土的铜镜,其墓主则多为豪族和高官。坟墓所在的地区,或是古代政治、文化重地,或是交通要冲。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对唐镜是作为瑰宝加以珍藏的。
  
   另外,在东晋(公元317年~419年)时代,北方有位“五胡”之一的苻丕,因为敌人慕容垂来攻打他,就派他的堂弟到晋朝来请救兵,并带了一件青铜镜和一串黄金婉转绳,送给晋朝的大将军谢玄(见《三十国春秋》)。可见在当时是很珍视铜镜的,因为在兵荒马乱的东晋时代,铜料十分匮乏,铸造一件精致的铜镜是十分困难的。
   
  
   3.以铜镜为信物
  
   “破镜重圆”的故事出自唐人孟棨(qi)所著《本事诗·情感第一》:南朝最末的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是一位风流天子。他在南京虽然身为皇帝,却不太管理国家大事,整天醉生梦死地在宫中和把子、狮客们喝酒吟诗,过着荒唐的生活。陈叔宝有一个妹妹,被封为乐昌公主,她姿容和才学超群,和陈国太子的下属徐德言结为夫妻。陈国日益衰微,一天徐德言对妻子说:“以你的才华和容貌,国亡后必定要落在豪强的家里,如果我们还有情缘,我希望能再见面,但要有个信物作为凭证。”徐于是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自己留一半,另一半给妻子说:“你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那天在市上卖这半面镜子,如果我还活着,我也在这天来找你。”
  
   陈国亡国后,乐昌公主果然落入了隋朝大臣越公杨素家里,受到杨的宠爱。徐德言经过流离颠沛,终于回到了京城。正月十五这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有人正在高价叫卖半面镜子,徐德言将那人领到住处,设食相语。那人所卖的半面镜子与自己的半面镜子正好合在了一起,徐于是写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看到诗后,心中很悲痛。这事被杨素知道了,就让陈氏和徐德言团聚,并送给他俩许多东西。后来徐德言与陈氏回到了江南,二人白头偕老。
  
   一面铜镜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古人对铜镜的重视程度。它除了鉴容外,也常作为男女爱情的信物和象征物,汉代铜镜上就铸有“长相思,毋相忘”的句子。

 4.以铜镜为聘礼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双方家长同意后,就下聘礼,聘礼中就有铜镜和镜台。元朝戏剧家关汉卿在他所著的《温太真玉镜台》一剧中,对镜台做聘礼的故事有生动的记述。
  
   温太真名断,是东晋时代一位有名的人物。他奉皇帝的沼令北征刘聪,把刘聪珍藏的玉镜台,当做胜利品夺取回来,私自藏在家里。后来他的元配夫人死了,恰巧他的一位堂房姑母,有女儿还没出嫁,托他介绍一位出色的女婿。温太真心中有数,假意对他的姑母说:“像我温某这样的人物,能够做你家的女婿吗?”他姑母莫名其妙地随口允诺了。过了几天,他再去姑母家说:“合乎你条件的女婿,已经找到了。”于是他把那玉镜台当做聘礼,恭而敬之地捧到了姑母家。等到结婚的那一天晚上,姑娘用双手掀开纱巾,看到这位新郎,抿着嘴笑了起来,悄悄地对他说:“我早疑心就是你这老东西,果然不出所料呀!”(见《世说新语·假谲篇》)
  
5.以铜镜为生日礼物
  
   据《玉海》卷九十记载:唐玄宗把他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规定在这一天王公以下都得贡献铜镜。唐玄宗生日当天登上花萼楼接受朝臣们和外国使臣的庆贺,并同时对四品以上僚臣赏赐铜镜。唐玄宗本人曾写有《千秋节赐群臣镜》诗:“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像见清心……”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民间也开始流行八月初五铸镜相赠的习俗。

9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