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故城》简介
《顾城·故城》是源于纪录片《流亡的故城》中芒克、杨炼、谢冕、唐晓渡、西川、肖全、文昕、友友、宋新郁的访谈全集。书中收录七十余幅照片,从北京到新西兰,二十余幅手稿,从家信到遗书,私人画作、死亡证明、委托书证书等全方位展现诗人顾城的一生轨迹。2014年,随着顾城情人李英的离世,我们试图以“人”的角度还原顾城的情感悲剧,回望文革结束后“唤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的诗歌,以及被中国知识分子冠以“建国后思想最自由的年代”的八十年代。《流亡的故城》英文版片子《A Poet in Exile》也将在2015年面世。
顾城简介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北岛、舒婷、杨炼、江河、芒克齐名,代表作《一代人》、《黑眼睛》、《英儿》、《鬼进城》、《城》等,1988年流亡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在激流岛因婚变,打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顾城·故城》前言
通常一本书的前言是要提纲挈领的,甚至独立地具有研究价值。然而面对顾城,我却不愿这样下笔,并非不可为之,而是自觉资历浅薄,更重要的是顾城于我而言其实就是一部成长史。
第一次知道顾城是中学的时候。初入文学之门,如同刚刚走出森林闯进都市的野蛮人,一无所知又好奇一切。才从学校毕业的女老师,脸上还带着青春的娇嫩,当她略施淡彩的双唇念出那些童话般的句子,只觉得一切都简单美好,当然偶尔也有懵懂的不可捉摸。后来渐渐读得多了,愈发厌倦甜腻,更了解到那样惨烈的结局,于是文字的纯净与浪漫便显得分裂而虚假。我无法理解一只拿着彩色画笔的手如何可以操起斧头并毫无迟疑地朝向爱人砍下。邓晓芒说“纯情至痞”,幼稚的理想容不得一点玷污,所以毁灭就以捍卫的姿态进行,同时一腔真心足可涤除一切污秽和罪过。
再后来遇到那个真心倾慕的女孩,陷入一段痴狂与苦痛的时光。或许人生的第一次爱恋总是不知所措的,若即若离难舍难分。尤其情窦初开的男生,表面装作淡定坚强,内心却暗流汹涌,纯真干净处常常表现为任性和倔强。我似乎开始理解顾城了,理解他所追求的美满和现实的狼狈,甚至发觉自己就是他:锋利的刺朝内长着,却依然能在伤害自己的同时伤到对方。
重新翻开顾城,爱情已经走远,爬出情绪的泥沼也就失掉了同情的灵感。然而没有感情的左右,有时反倒容易冷静单纯地发现字句的变奏。其实顾城并非童话诗人,只不过旖旎的句子一经风吹漫天,便粗暴地遮盖了他在文学之路上更远的探索。那段传奇也一样,所有人一旦成了故事,生命也就上了妆。
请原谅我在此夹带了许多私货,只是我想这所有与顾城有关的感受与经历大概同样被很多人拥有,或者至少包含了世间几乎全部关于顾城的片面认识。没错,顾城是座城,我们永远在城外,何况城头已然琴瑟声鸣,世人大都浅尝辄止。这本书源自一部片子(《流亡的故城(A Poet in Exile)》),连我在内的五个主创都是年轻人,我们自知无力拨云见日还原这座伤城。而且俗话常说死无对证,有些事注定永远是个谜。本来一时兴起的主意,开始着手才发现全无头绪。
顾城最为人熟知的诗是《一代人》,他能为人熟知也是因为一代人。若没有朦胧诗的潮流,顾城的人生可能完全不一样。所谓命运,往往都是时势使然。除了顾城,那代人都还活着,有的沉寂,有的独行,而作为整体,他们也被人塑造成传奇,渐渐失去可感的骨肉。于是,我对导演说:“不如我们就拍一个父辈的青春期吧。”然后开机,一切顺理成章。
书最后定名《顾城·故城》,诗人大仙说“顾城是一座孤城”,话虽没错,不过既已化为尘埃,何必再叫他寂寞下去,索性改为“故城”,反正都是谐音,顾城自是故人。我们终将也会成为彼此以及自己的故人,就像北岛说的:“过去的我们与此刻的我们正在告别,互相辨认。
——徐鹏远
往事如驶离的大船,过去的我们与此刻的我们正在告别,互相辨认。
——北岛
顾城已经离去多年,他以童话诗人的美好被世人熟知,却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也许正因此,无论对其人其诗都存在着许多争议。
从道德论的角度看,顾城也许不应该被提及,他不是道德的楷模,但是从一种悲剧人生的视角来理解,也许会变得很有意义。
历史上的许多事,有的年代愈久远便愈模糊,有的则相反,只有在多年后才会看得更清楚。对于顾城而言则是另外一种情形,只有在不近不远的时空点上,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们在他去世多年后,而许多“现场”人物还在,而许多不同的看法也都经历了时间的过滤与沉淀,事情容易比较看得清真面目时,出版了这本书。
本书收入的都是顾城生前的好友、同事乃至他情感世界中的当事人对他的回忆文章。尽管仍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各自的表述,甚至仍有不客观的东西,但我们把这些都合在一起来审视的时候,也就很容易地看到了一个相对真实的顾城,一个相对真实的悲剧本末。本书还收入了顾城的一些照片、手迹、绘画小品,为人们对顾城的了解,无疑又多了一种语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