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长孙皇后:李世民的贤内助

2013/01/09来源/书法屋阅读人次/6345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隋扬帝大业九年(613年)前后,李世民十六岁,长孙氏十三岁,俩人成婚。长孙氏的先世源于北魏的皇族,因为其先祖曾经担任过北魏的宗室长,所以改姓长孙。后来迁居到河南洛阳。长孙氏的祖父长孙兑,做过北周政权的左将军,父亲长孙显,是隋朝的右晓卫将军,可说是世代将门,与李…

  隋扬帝大业九年(613年)前后,李世民十六岁,长孙氏十三岁,俩人成婚。长孙氏的先世源于北魏的皇族,因为其先祖曾经担任过北魏的宗室长,所以改姓长孙。后来迁居到河南洛阳。长孙氏的祖父长孙兑,做过北周政权的左将军,父亲长孙显,是隋朝的右晓卫将军,可说是世代将门,与李世民的家世一样,是军事贵族,其婚姻门当户对。

长孙皇后:李世民的贤内助

影视作品中的长孙皇后

  长孙最病故后,长孙氏和兄长长孙无忌都随母亲到了舅舅家,舅父就是隋朝的治礼郎高士廉。高氏是渤海世族,世代都做高官,是有文化素养的衣冠之族,所以长孙无忌兄妹受到文化熏陶,读书学习,熟知文史。长孙氏是个有见识、识大体的女性。在李世民建功立业的事业上,是他得力的贤内助。

  武德元年,长孙氏被册封为秦王妃。因为太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长孙氏在唐高祖李渊的后宫妃缤们中间,帮助李世民“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做了不少工作。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召集秦王府将士们,发放武器,准备动手时,长孙氏亲自慰劳、勉励将士们,积极参与事变。

  唐太宗一即位,就册封她为皇后。这一年她二十六岁。

  长孙皇后生活俭朴,衣服、用品只要够使用即可,不奢侈浪费。后宫的团结也做得很好,有的妃殡生了疾病,皇后亲去探视,请人医治,拿出自己的药品供其治疗。宫女们有了过错,太宗有时发怒,她总是出面把事情揽过来,尽量不处罚宫女。因此,她得到后宫的爱戴。太宗的一个女儿豫章公主,她的亲母亲去世了,皇后收养了她,对她的关心慈爱胜过亲生。皇后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也比较严格,不肯溺爱和娇惯他们,如太子承乾,是她的亲生长子,承乾通过乳母遂安夫人,向皇后说东宫的用具器物缺少,想要东西,皇后不准,并且乘机教诲太子:‘七作为太子,怕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器物少算什么?”

  母亲没有不宠爱子女的,但不可过分。儿子又身为太子,是储君,就更不同于一般子女了。皇后爱子不是无限度的满足他的物质欲望,而是希望太子修德、上进。不仅对儿子是这样,对女儿也是如此。《唐书·后妃传》里记有皇后一段故事:长孙皇后生的长乐公主,太宗特别钟爱,长乐公主即将出嫁时,太宗命令准备丰厚的嫁妆,比长公主的规格还要加倍。唐代的皇族女系都有封号,与爵位相似,规定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为长公主,女为公主,都视同一品;皇太子女为郡主,从一品,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根据封号、身份,出嫁时资送的妆仓也有规定。这时。魏征站出来说话了,认为太宗做事于理不合。太宗回宫把魏征反对的话对皇后说了,皇后感叹地说:“陛下倚重魏征,我还不知到底是什么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真的能以‘义’规范君主的‘情’,可称是正直社被之臣。我和陛下是结发夫妻,可说情深义重了,可是每当说话也要先察颜观色,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臣子了。”皇后立刻派人赐给魏征五百正帛。可见皇后深明大义,知道魏征完全是为李家的社被着想,“忠言逆耳利于行”,魏征这样正直敢说话的大臣,太难能可贵了。

  在政治生活中,长孙皇后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首先,长孙皇后不赞成后宫干政。太宗有时和她“议论赏罚之事”,长孙皇后的表示不参与意见,不干预朝廷的政务。这和有些妇女大不相同,往往男人有了权势,常常会夫人干政,夫人在台前幕后指手划脚,发表意见;也有的吹枕边风,施加影响。这些人真应该学一学长孙皇后的谦退之风。

  其次,长孙皇后反对外戚专权。她自己以身作则,从自己的亲属做起。她的亲兄长孙无忌和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功臣,是太宗的心腹人,最受信任,多年来一直亲密无间。太宗想让长孙无忌主持朝政,皇后坚决不同意,她向太宗表白心迹说:“妾身居皇宫正位,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特请不要任用我兄为宰相。”她还用汉代吕氏、霍氏外戚专权招祸的历史教训为例,请太宗和她一起引以为戒。太宗不听,毕竟还是任用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得已,只好答应长孙无忌,辞去执政职务。直到长孙皇后临终前,她还一再叮嘱太宗:“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可借的是,太宗最终没有听取她的意见,临死前仍然留下遗命,让长孙无忌辅佐太子李治。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主待政务多年,终于因为得罪武皇后,受许敬宗谗害,长孙无忌被迫自杀,家被查抄。

  再次,长孙皇后敬重并且设法保护大臣,促使许多贤臣尽心尽力报效朝廷。《通鉴》记载,有一次太宗下朝后恼怒地说。“一定要杀这个田舍翁!”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廷当众辱我!”皇后换朝服恭立于庭,太宗很惊异,皇后说:“主明臣直,今魏征正直,正因为皇帝是明君,怎能不贺I”于是,太宗转怒为喜。长孙皇后病危时,房玄龄因事被免职,当皇后和太宗诀别之际,她还念念不忘保护这位功臣贤相,她讲:“房玄龄事陛下最久,一向小心谨慎,许多奇谋秘计,他都参预了,了解内幕,始终没有泄翻过一句。没有大过失,千万不要弃而不用。”

  长孙皇后性情豁达,不染世俗浅见,不迷信佛教和鬼神,也不信因果报应。据《通鉴》记载,贞观八年,皇后随太宗在九成宫居住时,患病很危重,太子承乾提出赦免囚犯、度人人道,来祈福保佑。皇后不以为然,她说:“死生有命,不是人力所能改变。若修福可以延年、我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有什么福可祈求。大赦是国家的法令,佛道只是为保存异方的宗教昙了。”她反对为自己而乱天下法,也不信宗教祈福那一套。

  她的另一可贵之处是提倡薄葬。当时,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都盛行厚葬的风气,帝王更是奢侈,棺撑极讲究,还要有大量珍宝随葬,坟墓也追求离大,动用大盆的人力物力,帝王后妃的陵墓要封土起坟,造成山陵,工程花费惊人。长孙皇后临终留下遗言,诸求因山而葬,不必起坟,不用棺撑,随葬的器物都用木瓦,力求节俭。太宗大致上按她的遗愿办理的丧事,在九峻山开挖陵墓,用工量不大,也不随葬金玉,人马。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去世了,年仅三十六岁。安葬在九峻山的昭陵。

  长孙皇后熟知文史,她收集了古代妇女的突出事迹,编辑成一本十卷的书,取名《女则,。她生前说:“这是用来自我防微杜渐的作品,没有什么条理,不想让皇上见到。”及皇后去世,太宗才看到,览物思人,太宗很悲痛地把书拿给身边大臣们看,并说:“皇后作的这书,足可垂范后代。我不是难以割舍情分,只因皇后遇事能规谏,帮我弥补过失。现枉听不到她的良言,失去一贤内助,故此令人哀伤,”

  长孙皇后还写过一篇论文,辩驳汉代有名的贤后马皇后,认为她没有抑制外戚专权,注意小节而忽略大事,因而种下了祸根。

  长孙皇后协助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在历史上成为美谈。在封建社会里她是后妃的楷模,在古代的女性中,她的思想行为也是杰出的。历史上帝王的后宫后妃无数,值得称道的却不多,她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她主动限制“娘家人”的权势地位,认为外戚的富贵显赫,并不是好事,以往朝代已经有不少教训,认为在政治权力的争夺中,盛衰成败只是转瞬间的事情。可见她是一位政治上很成熟的女性。

7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