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孔子的老婆为何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2011/11/21作者/李恒昌阅读人次/13800我要评论(2)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孔子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周游列国,公元前485年,他的妻子亓官氏离开人间。死前,她或许会问自己,老公究竟是个什么人呢?想来想去,很难明白。不过,有一点她敢肯定,老公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但又是一个不恋家、不常回家的人!尽管如此,她依然爱他,而且…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孔子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周游列国,公元前485年,他的妻子亓官氏离开人间。死前,她或许会问自己,老公究竟是个什么人呢?想来想去,很难明白。不过,有一点她敢肯定,老公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但又是一个不恋家、不常回家的人!尽管如此,她依然爱他,而且无怨无悔。

  孔丘师傅办学,与现代办学有很大不同,他并不把考试分数放在第一位,而是特别重视素质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全教,既有基础知识,也有专业课程。尤其可贵的是,孔丘师傅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他经常组织学生开主题班会,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如何做人的问题。他最著名的板书是:人不是因为长得漂亮而可爱,而是因为富有爱心才可爱(仁者爱人)。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欲见,馈孔子猪,孔子故意躲避。按照当时规矩,大夫给士赠礼,士不在家,要登门回拜致谢。孔子没办法,专挑了个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访。谁知太不凑巧,半路上却与阳货碰了个正着。孔子这是在干嘛?故意躲猫猫!不过多少有些聪明反被聪明戏的意思。看来圣人也有不灵头得时候。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个孺悲,也真是可悲,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孔子如此看不起。大老远的来求见,没想到热脸碰了个冷屁股。不愿见就不愿见吧,装有病就有病吧。可是,偏偏又高声唱歌,故意恶心人。孔子做得实在是太过了,根本不符合儒家处事原则。

  南子要见孔子,孔子嫌她作风不好,担心她会有出格行为,不愿见她。但真见时,南子只是隔着帘子作了个揖而已。由此看出:你永远猜不到神秘女人在想什么,当你猜到的时候事实会告诉你猜错了。即便你猜不透她,也不要以君子之心度美人之腹。永远不要和女人斗心机,斗过她不算本事;斗不过她丢人!

  孔子是一个有抱负和学问的人,晏婴也是一代名相。他们在一起,应该惺惺相惜,互相支持才对。可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到齐国求职时,齐景公很重视孔子的才学,想重用他,但晏婴却说孔子的主张不切合实际,从而导致孔子没被重用。晏婴是真的感觉孔子的理论华而不实呢,还是文人相轻,有些嫉妒孔子呢?

  孔子被鲁国任命为大司空和司寇期间,帮助鲁国日益强大起来,齐国感到了害怕,于是送80名歌女给鲁定公,致使鲁定公安于享乐,不理政事,孔子感到在鲁国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开始周游列国。因此,可以说,是80个歌女促成了孔子远离家乡、周游列国、游说天下。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蝴蝶效应吧!

  子贡是孔子比较欣赏的学生,鲁国国难当头时,孔子让他去拯救自己的国家。子贡领命后,通过游说方式,让齐国放弃打鲁国的打算,去改打吴国,从而拯救了鲁国,扰乱了齐国,消灭了吴国,强大了晋国。这是什么人格和办法呢?挑拨离间、嫁祸于人也。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成果!这决不是正道,而是邪恶!

  始终认为,公冶长声名狼藉之时,孔子之所以力排众议,选他为婿,是有一定私心的:在你最危难的时候,我还如此看重你,以后你没有理由不好好对待我的女儿。如果真的如此,可以看出,虽为圣人,亦不能完全脱俗。把女儿未来的安定和幸福放在首位,完全可以理解。所谓圣人也不是没有一点私心的人。

  据说,公冶长精通“鸟语”,能听懂鸟儿说话。此事是真是假咱不敢断定,至少说明,公冶长为人很聪明,学习很刻苦。你想想啊,如果学习不刻苦,怎么会听懂鸟语?如果不懂鸟语,哪里会发生那么多吸引恩师注意的故事? 由此看来,学好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所谓艺不压身啊。

  世人提起孔子,一则曰圣人也;二则曰文人也。可是,你可知孔子曾当众骂大街乎?你可知孔子骂人骂得如雷贯耳天崩地裂乎?《论语.宪问》中,曾经有一段这样文字,纪录了孔子发飙骂人的过程: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可见他不仅骂人,还会打人!

  史书记载:“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丑之,去卫,过曹。”孔子为何会发此感叹?与其他解释相比,我更认可孔子有些吃醋了的说法。孔子见过南子之后,又曾三次去过卫国。如此频繁地去那里为什么呢?

  通过初步研究,个人发现,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因为孔子一生对于饮食非常讲究,有一套自己的饮食理论,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严格遵守,积极实践。他最著名的美食理论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看来,圣人也喜欢先吃好喝好再说。

  在很多人心目中,孔子是个文人,其形象应该是个文弱书生。事实上,也是一个“武士”,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最时尚的运动项目礼、乐、射、御、书、数,孔子都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还是爱好一个体育运动的时尚“潮人”。“六艺”样样精通,还能当老师教学生,不是“潮人”是什么?

  青年时代的孔子,就长得十分高大魁梧。十八岁时,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司马迁语)。根据专家推算,当时的周尺,要小于现在的市尺,按照一周尺折合现代公制十九点九厘米计算,孔子的身高为一米九一。这身高,如果是现在,完全可以去打篮球,说不定还能去NBA。所以千万别把他当书生。

  孔子自幼好礼仪、好学习、好运动。在体育运动中,他最擅长的是射箭和驾车。其中的射箭,现在已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孔子射瞿相之圃,观者如堵墙。”孔子射箭了,观看者人山人海!那情景,像当今人们争相观看刘翔跨栏。如果孔子没两下子,不会那么多人观看。如果卖票,孔子或许能赚一把。

  孔子曾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养得肥胖强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时想,如果孔子生在当代,让他当足协主席该多好啊!至少要比什么拾掇啊,雅砻啊,男用啊之类的,不知要强多少倍。总不会把中国足球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吧!

  纵观孔子的一生,可谓是为了理想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是一心想当大官、一直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孔子为何一心想当大官,为当大官矢志不移?孟子的解释是“为了‘兼善天下’”;按照某些人入党前关于自身动机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按照那些跑官买官的人的说法是“为了给人民服个大务”。

  实事求是地讲,少正卯只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经常聚众发表一些自由言论和自由思想的人而已。仅凭这些,孔子就把人家给杀了,而且杀得理直气壮,其形象和做派,与现今某些CG和网管无疑属于同道中人。至于他杀少正卯之后,暴尸三天的做法,更是令人发指。与他提倡的言论自由、仁者爱人简直背道而驰。

  事实上,少正卯的所作所为(亦即孔子给他定的罪行),在孔子身上也是经常发生的,而且习以为常。当孔子在野之时,那些议论朝政的言论,不同样是持不同政见?他把弟子聚集在一起,传授自己的思想,不同样有聚集门徒、蛊惑人心的嫌疑?只是孔子做这些事情时,没有遇到像他一样手腕强硬的“大官”而已。

  孔子的为官的实践,特别是杀少正卯的实践,显示了某些人追求理想、兼善天下、为人民服个大务的悖论。这些人当作为平民的时候,标榜自己为正义志士,口口声声要民主,要自由,而一旦大权在握,就会把自己的所谓追求置之脑后,别人再谈民主自由,只能是与虎谋皮,其结果是遭遇CG和网管最拿手的待遇。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在穿过丛林时掉队了,遇到一位老农在正在“种菜”,于是他走上前问:你看见我的老师孔子了吗?老农看了他一眼,没好气的回答说:他既不种菜,也分不清什么是茄子,什么是辣椒,更不知道什么是西红柿,哪里配称什么老师啊!由此可以推断,当年的孔子,典型是QQ农场里的一个偷菜滴!

  《论语•子路》有段文字可以这样理解:樊迟想跟孔子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农民。樊迟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不会种菜。樊迟走了,孔子说:樊迟,小人啊。跟着我学“偷菜”就可以了,为什么偏偏学“种菜”呢,难道生存只有“种菜”一种途径吗?这说明,孔子既不种菜,也根本就看不起种菜的。

  孔子平时不种菜,靠什么生存呢?当然是依靠偷菜啊。他不仅自己偷菜,而且在他家附近的银杏树下,办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学习班,向年轻人传授偷菜知识。一时应者云集,颇为壮观。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偷菜者聚会。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属于典型的偷菜理论!

  通过非认真性和非科学性研究,发现即便聪明如孔夫子者,其实也很脑残,孔子的大名和学名并不叫孔子,而是叫孔丘。为什么叫孔丘?史书给出的解释是:孔子出生后圩顶,似尼丘山,所以取名孔丘。“圩顶”是什么意思呢?通俗的说法是头顶部“凹”下去一块。看看,让我说准了吧,这就是典型的脑残。

  之所以说孔子有时也脑残,主要有三大理由:1、子游借鉴自己的治理方法,嘲笑其“杀鸡焉用牛刀”。2、发明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3、散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所谓的教化人民,最根本的还是瞧不起人民。持这种立场和观点,如果不是脑残,也属于长期吃错了药。这是我的观点,信不信由你吧!

  孔子曾带领自己的弟子,舍家撇业,远离妻女,跋山涉水,过着正常人不能忍受的生活,周游列国。他和弟子周游列国14年,5000多个日夜,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传销自己观点的事业。每日奔波,俨然一“暴走族”。14年间,他如痴如醉、无怨无悔。正可谓,不在传销,就在去传销的路上。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得真好。如果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套用时髦一点的网络用语,也可以说是:己所不欲,勿“被”于人。想想也是啊,自己都不想干的事儿,虽然不一定是偷鸡摸狗,但也绝对算不上好事,既然你自己都不愿干?为何强迫别人的意愿,或者篡改人家的意愿,让人家“被”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很对头。但是,己所欲,人所不欲,就可以施于人吗?譬如,有个美女,咱想和人家亲密,人家不想,可以强迫人家满足咱的“欲望”吗?当然不能。因此,还要加一句:“己所欲,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这样道理才完整。

  孔子的每句话,都被视为“大哲之言,金声玉振”。后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是,至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半句话,不应该成为后人的唯一操守。如果他忽视“己所欲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那么很可能会成为经常强迫别人意愿,甚至违法犯罪的人。这应该是孔子不大不小的一个小忽略吧。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最喜欢交朋友,也最热情好客的人。 远方的朋友来了,就像遇到喜事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不仅远远地迎接,还把人家请到家里,吃之喝之,不喝醉不算完了。最近,山东旅游业打出“好客山东”的牌子,大概就是受了当年孔夫子热情好客的影响吧!

  孔夫子是有很多朋友的。他的三千弟子,既是学生,很多人同时也是他的朋友。孔子的这些朋友们,除了接受孔子的帮助和他的教诲之外,很多人或多或少对孔夫子有所帮助。特别是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由于资金短缺,住不起旅馆,只能借住在朋友家里,靠朋友提供帮助。正可谓,朋友是个宝,多个朋友多条道。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就是他的交友之道。在他那里只有符合标准的才交,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交。符合标准的,交了朋友,在一起干啥说啥都没关系。用最通俗的话说,这叫做:“交配交之人,做爱做的事”。

   就业难并不是新生问题,而是自古有之。当代大学生遇到的这一难题,早在两千年前的古代,孔老夫子就曾经遇到过。纵观孔夫子14年周游列国经历,实质上就是奔波于各个用人单位,毛遂自荐,找工作谋生计的历史。只是和当代大学生找饭碗相比,孔夫子的行为显得更高贵而已。孔子14年没找到合适工作够倒霉啊!

  孔子属于多专业复合型人才,他涉猎范围极广,最熟悉六个专业:礼、乐、射、御、书、数。既精通伦理道德,又熟悉音乐艺术;既掌握驾驶技术,有驾驶证,又掌握射击要领,接近神箭手;既是一个书法家,还是一个数学家。如果生活在现代,至少能获得国家奖学金,荣获当代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孔子“毕业”之后,先后放过羊、当过吹鼓手,也当过管理员、会计和司寇。虽然干得也还不错,总感到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开始了求职之旅,为此不惜周游列国。在此期间,他曾经干过很多“临时工”。但是,最终不是被炒掉,就是他辞职,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直到年近60告老回家。

  可以想见,孔子离家出走,周游列国找工作的时候,是给自己的老婆孩子许下诺言的。但是,没想到,到头来,14年努力最终落空。想必,当年的孔子,如果有机会面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名言,也会感叹“只是陆地较狭小,而人又生活在陆地上”吧。

  关于孔子智商不高,有件事情很说明问题。在事关自己仕途的选择上,丝毫看不出孔子聪明。孔子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就因为齐国给鲁国国君送来一些AV女,他就不干了,在没找到“下家”的情况下,玩起了“跳槽”。你说他傻不傻,放着高级干部不当,享受日子不过,非要再去另找工作。

  据说,孔子出生后,长得非常丑陋,父亲将他扔在了山洞里,幸亏第二天去看了看还活着,才又捡回来。当时,父亲之所以遗弃他,大概是担心他长得丑,长大了出来吓人,或者是不好找媳妇吧。这说明,孔子的所谓天资并不是很好的。

  孔子在某国谋职时,因为国君祭祀时没把大肉端给他,国君看着天空的大雁给他说话,他就认为国君不重视他了,于是就主动“拜拜”,把国君给炒了。对比现今被广大球迷高喊下课,依然赖在岗位上我自岿然不动的中国足协官员,孔子实在是太傻了。

  与智商相比,孔子的情商似乎更低。孔子周游列国14年,难道他就不想老婆孩子吗?难道他是冷血动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位仁兄,不是冷血,而是情商太低,几乎为零。南子对他有些意思,要给他约会,他还不想见人家。最后勉强去了,也不趁机留下手机或QQ号码,以便事后单线联系。情商实在是不高啊。

  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无论是与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相比,都算得上真正爱学习的人。他的学习和一般人不同。他是认真学,刻苦学,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学,白天学,晚上也学,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学,更不是浅尝辄止地学,也不是心情好了就学,心情不好了就和学习搞“绝裂”。

  孔子学习非常认真。有一次,为了学好一段音乐知识,他反复练习,连老师都认为学得很好了,不用再做作业和追加习题了,孔子依然十分执著地继续练习,练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完全掌握领悟了真谛。当今中国足球队员,停个球都停到八丈之外,如果有孔子的学习精神,何愁中国足球走不出亚洲,冲不向世界?

  孔子晚年曾经编纂《诗经》,据称,早年民间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成三百零五篇”。在孔子删减掉的一千多首诗歌中,肯定有质量较差的下等货,但不可否认,里面也有一些经典杰作。因为,孔子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标准作出衡量的,未必篇篇选得准确。

  孔子的妻子亓官氏生第一个孩子时,鲁国国君送来一条鲤鱼,算是贺礼。面对国君的厚礼,孔子开动了自己的小脑筋。最终,为了感谢和铭记国君的大恩大德,孔子给儿子取名孔鲤。这个名字起得好,其拍马屁精明程度,绝对不亚于当代那些歌颂英明领导人歌曲的创作者。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质朴胜过文采,就像个粗鄙的村夫;如果文采胜过朴实,就像一个书呆子。只有朴实和文采均衡,然后才是个君子。想想孔夫子也真够麻烦,难道做人需要天天带着把尺子,随时丈量质、文是否均衡相当不成?再说了,人家那些不均衡相当的,难道就不活了?做人还是潇洒自然一些为好。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去世时,因为家里穷,置办不起棺材,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给颜回买棺材,结果被孔子给回绝了。孔子的理由是: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如果这段历史属实,孔子真不是个令人尊敬的人。想想他去世后,有弟子守陵三年,真的有些不值。

  蔡元培开办北京大学时曾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必有大师者。按照这个观点,孔丘师傅当年开办的学校,还真的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古今中外,像他这样的大师,有几人呢?我们说,孔丘师傅一个人,就是一座大学,而且是一座伟大的大学。

  孔丘同学签名档:1、如果我没在当官,就是在去求官的路上。2、三人行,必有人认我为老师。3、贫僧是自东土鲁国而来,专程去西天拜老子求精的。4、我一生只会做两件事:一是教育别人,二是教导别人。5、你们现在不听老师的话,等为师死后就更不想听了。6、别以为我喜欢古诗,编《诗经》我删除了上千首。

  孔子的长相颇怪,他天生的脑袋畸型,“生而圩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其形状好像倒过来的屋顶,嘴前突,鼻孔外露。按照现在最时髦的说法,长的也太随心所欲和下不为例了。可是长得下不为例又何妨?人家不照样出息成一个伟大的圣人吗?毛宁、蔡国庆长得倒不随心所欲,离成就圣人估计还有一段距离。

  孔子到洛邑拜会老子时,路上曾遇到两小儿提出的古怪问题:一是车躲城还是城躲车,二是关于早晨太阳近还是中午太阳近的问题,结果这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把孔子问的哑口无言,自叹弗如。这说明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瞧任何人,无论他是年长还是年幼,尤其不要小瞧那些80、90和00后。

  阳货想见孔子,试图拉拢他一起干事。孔子不想见他,于是趁孔子不在家时给孔子送去一头小猪,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时前去回访,故意不想见他。与人结盟,托人办事,送礼时必须的,不送礼是万万不行的,但是有些事只靠送礼也是不行的。

  孔子说:“天子掌权,历代长久;诸侯专权,不过十代;家臣弄权,不过五代。”春秋时期,天子式微,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器重家臣,本是好意,不料本末倒置、朝纲大乱。这让人想起一当代现象:“盖房成房东,办公司成股东,泡妞成老公”。何故?大原则没把握好。

  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和颜回所倡导的这种生活是一种什么生活呢?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生活和勤俭生活,按照现代的时髦说法叫做“低碳生活”,而且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活。现代那些倡导低碳生活的人,应该好好向孔老师和颜同学学习。

  战乱年代,需要靠军事和武力一统天下;和平时期,需要用文明礼仪教化天下。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孔丘却主张用礼仪恢复社会秩序,结果到处碰壁,收效甚微,何故?选错了大的策略和办法。美国售台武器,我方表示抗议,这正如孔丘面对大军压境高喊:“别打了,我们要五讲四美三热爱”。会有什么成效呢?

  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迷路,弟子仲有向老农打听渡口在哪里。老农说:“你的老师既然是圣人,应当先知先觉,怎么能不知道渡口在哪里?”这说明,千万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即便是圣人,也只是一个传说,而且是更大的传说。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先知先觉,遇到困难问题,只能摸摸自己的头,跺跺自己的脚。 

98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2 倾城网友. 湖北武汉
写的极好
支持(0) 2016/12/06 10:17:01
1 倾城网友. 甘肃
yu21
支持(0) 2012/01/23 17:58:11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