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破解“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之谜

2011/11/01作者/陈令申阅读人次/10314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在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破解“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之谜

秦始皇帝像

  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通称为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秦庄襄王之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怎么会想到,当年为他陪葬的地下兵团两千年后又冲击地平线,再次旋风般地征服了世界。只是这回它不再是凭借金戈铁马,而是它永恒不朽的艺术魅力。

  正如对金字塔的探秘一样,后人对秦始皇陵的探秘也从未停止过,秦始皇陵内惊现“大厦”30米 “高楼”供灵魂出游的报道再次引起人们对那个迷宫的无限遐想,秦始皇果然常常有超出常人的思想和做法。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大篇幅介绍中国秦始皇陵时说: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图库地宫的秘密,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

  40余年来,关于秦始皇陵图库的考古工作从未停止过,虽然近来又有重大发现,但陵园最大的秘密——地宫之谜,仍然深藏在地下等待后人发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在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一、发现秦始皇陵

  从西安驱车东行约20公里到达临潼县,在临潼县城东侧就是始皇陵巨大陵园区,古时称骊山园。由于长期水旱兵燹、明挖暗盗,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那山峦般的封土孤零零地耸立在骊山图库脚下。

破解“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之谜

  促使始皇陵穿破千百年的尘封的却是一个偶然事件。1974年3月,临潼县西杨村几位打井村民意外挖掘出秦兵马俑,庞大的兵马俑图库军团以其精湛的技艺、完美的造型让世界为之惊叹。一时间,这片神奇的土地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秦始皇陵园,第一次清楚地露出它的轮廓。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面积之大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因此引起考古界轰动。

  在陵墓中心区,考古人员勘测出地下有保存完好的建筑遗址,布局长方形,有内、外两城,封土位置位于在内城的南半部,近似方形,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二、巨大的封土岭

  巨大的封土是用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经过两千多年风雨的洗礼,夯土依然细腻结实,可见工程劳作之艰辛。

破解“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之谜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正好活了50岁,因此他决定将陵园封土修筑五十丈高,即现在的115米,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明代学者都穆在他的《骊山图库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但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始皇陵,在实地测量后认为封土高度应为76米。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

  秦始皇陵封土高度究竟是多少?袁仲一先生是参加兵马俑图库发掘的专家之一,多年来一直参与秦始皇陵的考察研究工作。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像一条鱼脊,从不同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三、封土下的秘密

  秦始皇生前穷奢豪华,死后巨大的封土也能显示他的尊威。封土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护下面的地宫。

破解“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之谜

  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封土南部向下约十六七米处发现一层厚厚的石层,最厚处竟有三四米,这是文献资料中从来没有记载过的。这厚石层会不会是地宫的顶盖?考古队决定在封土岭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探测。

  其实,从1962年以来,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勘察工作一直没有中断,由于主要采用取地下土样来进行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因此要进一步查明封土之下的情况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经探测,考古队确定了城墙的大概位置。通过发掘,发现内城墙宽3.5米,城墙上的建筑可作为推测地宫建筑的依据。考古队在封土附近探测出一个长方形宫墙遗迹,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经考证,宫墙之内就是地宫在地面的开口面积。

四、地宫深度之谜

  地宫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深藏地下的地宫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破解“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之谜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展示了始皇陵的情景,穿三泉而建的地宫充满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大海,有防止盗墓的机关弩矢,宫顶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统一后的中国疆域,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推测:地宫形状为拱形,直径约50米,地宫中有四条直径25米的青铜环状物,总重超过万吨。

  袁仲一先生则认为,地宫结构应和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大型墓室结构近似,即多层台阶或近似方形的土圹。

  从事秦汉时期考古工作的王学理先生得出更具体数据:墓室由巨型竖井式圹穴构成,犹如一个倒置的‘四棱台体’。

  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其中最大胆的推断出自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米到1500米之间。

  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这个数字难以置信。有人推断地宫的深度至少在50米以上,其重要依据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战国古铜矿竖井深度已达50米。袁仲一先生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研究,认为深度应为23米,而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王陵墓凤翔秦景公大墓深度为24米。孙嘉春先生是陕西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他发现秦代墓圹中墓道与水平面约为10度左右。经计算得出秦陵墓道长度约200米,而地宫深度应为43.73米。

  考古队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地宫防水大坝,并由此推断地宫深度将低于30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王学理先生经计算得出地宫深度是33.18米,他认为这是高精度的探测结果。

五、地下水银世界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文献记录中,唯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研究人员曾对秦始皇陵园进行汞含量测试,发现在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证实了《史记》中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破解“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之谜

  王学理认为,在我国古代,炼丹家已掌握了将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如果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大海,估计至少使用了一百吨水银。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这些数量巨大的汞矿是从那里来的呢?据考证,四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汞矿的主要产地。当时川东南一带的汞矿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过汉水,经过千里栈道运到关中,其艰辛可想而知。 

119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