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还原一个真实的汪精卫:个性自卑扭曲的原因

2011/10/27阅读人次/44015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汪精卫这个人,还是有几分嚼头的。别的不说,他的那顶汉奸铁帽子,一直以来都有人想给他摘掉的。毕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几乎亡国的惨痛渐渐在记忆中淡去, 越来越多人开始对他产生了同情。辛亥革命后,他是国民党内难得的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不贪钱,不枉法,为人正直,生…

  汪精卫其实真名叫兆铭,精卫是他的号,也是他的笔名。汪精卫是绍兴人,但他出生在广东佛山,原因是他爸当时在广东做师爷。四十年代汪精卫曾到绍兴来扫过墓,祖居在偏门外钟堰头快阁园一带。

还原一个真实的汪精卫:个性自卑扭曲的原因

青年汪精卫

  汪精卫这个人,还是有几分嚼头的。别的不说,他的那顶汉奸铁帽子,一直以来都有人想给他摘掉的。毕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几乎亡国的惨痛渐渐在记忆中淡去, 越来越多人开始对他产生了同情。
  
  辛亥革命后,他是国民党内难得的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不贪钱,不枉法,为人正直,生活没有任何污点。虽然长的仪表堂堂,有民国美男子之称,却终身只有一个老婆。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走上当汉奸卖国贼的道路呢? 他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首诗是很形象的写照:"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 一生真伪有谁知。"
  
  人都是会变的,而且往往越是激进的爱国青年, 他的日后的转变就越容易走向反面,这本没有什么奇怪的。
  
  但是李莫愁的问题问得很好,汪精卫可以变成这样,也可以变成那样,怎么偏偏就变成个汉奸卖国贼了呢?说实话,对此,当时的人比我们还更加不解。因为在1937年前,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很革命,很正直的一个人。但是,倘若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个人,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悲剧的宿命,而且恰是他本人决定的。
  
  公平来讲,汪精卫不但器宇不凡,而且笔才和口才都冠于当世。再加上他生活严谨,道德高尚,见过他的人往往立刻就被折服。孙中山对他也钟爱有加,整个同盟会都认为他是理所当然的总理接班人。他自己也一生都是这样认识的。
  
  在今天的美国,汪精卫这样的人很可能是个非常好的总统,但是在19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政治活动遵循的是丛林法则。
  
  而且,我们看一个人,尤其是政治人物,不能光看他怎么标榜自己,或别人怎么评价他,关键要看他自己做过些什么。关于汪精卫,他为中国革命作过什么贡献? 你会发现答案很简单:什么也没有。
  
  孙中山去世以后,什么才是救国良方? 蒋介石认为依靠买办资产阶级,加上法西斯军事独裁。他东征西讨,剪灭军阀。而毛泽动则认为钥匙藏在农民问题中,并为此奔走。 而汪精卫呢? 勤奋地演讲,写文章而已。
  
  先说说他革命生涯的第一桩吧。
  
  1910年,汪精卫主动请缨从东京潜回北京,谋炸清摄政王载沣。由于举止慌张,计划不密,很快就事泄被捕。一年后,武昌枪响,也就被释放了。
  
  热血报国固然是他主要的动机。但是,刺杀一个草包载沣,究竟于革命有多大作用?是名大还是实效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果然,汪一被捕,立即名震天下,国际上都知道这个人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汪精卫是一个"名士情结"和"明星情结"很重的人。同时,又缺乏实干家的能力和态度。 换句话说:志大才疏,不脚踏实地。
  
  正因为世人的一致认同,正因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汪精卫非常恼恨蒋介石这个后生小辈取代了他的地位,终生致力于和蒋抢第一把交椅。而他日后宁汉之争也好,投靠日本也好,所有关键时刻,他的政治决定无一不是以此为出发点。
  
  后来有记载说什么是苏联顾问给他透露了共产国际的电报,才促使他叛共而倒向蒋。实际上,宁汉最初的闹分立,正是因为苏联人一直了解他和蒋的矛盾,所以才狠耍了他一把。汪后来发现上当,才赶快发艳电,宁汉合流。要不,汉奸的帽子他早就戴上了。
  
  但汪显然没有吸取教训,抗战开始,他依然在为自己居于蒋之下而郁郁。日本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轻易地就把他给拉下了水。想象一下,1937年7月抗战正式爆发,当年12月汪就叛逃了。这真的是"为民请命",深思熟虑的结果吗?
  
  现在很多人开始替汪说好话,说他们那些人当年是为了让老百姓少受点罪才委屈自己当汗奸,这是多么可笑的说法。随便翻翻浦仪写的关于伪满的回忆录,或是汪伪的人写的关于76号的回忆录,看看他们这些人怎样为虎作伥,屠杀抗日人士的。无辜老百姓受的折磨,今天读来还令人不禁落泪。
  
  抗战胜利后,汪精卫被掘墓鞭尸体,因为那时候人们真的是对他恨之入骨,为什么?现在的人很难切身体会当时的人经历战争的惨痛了,不过,看看<四世同堂>这本小说,还可以见其一角。这本书完稿于1946年,虽然是小说,但其中反应了汪精卫投敌时普通中国人的感想,两个字:震惊。
  
  正因为汪的名望很高,被誉为"革命领袖","青年楷模"。很多厌恶蒋介石的人都把汪当作国民党的希望,一个精神领袖。这样一个人投敌,在对广大中国人心理上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而且他还有一套"为民请命"的歪道理,从他以后,大批的人堂而皇之的当汉奸。
  
  例如,日本人搞了多年搞不起来的华北自治,从汪一投敌,立刻就成功了。为什么?因为有汪带头,华北的汉奸敢于公开不要脸了。而且,要怕汪北上来抢肥肉,所以赶快另立门户。
  
  这就是汪精卫转变的人生轨迹。
  
  我们可以看出来,自从孙中山死后,他与蒋的权位争夺中失利。此后就他鼠目寸光,并且一误再误。
  
  尽管他在生活其他的方面表现的很好,那仅仅是由于他所有的欲望都集中在对权势的渴望上了。所以毛主席说他喜欢人有些缺点,如果一个人什么缺点都没有,那是非常可怕的。指的就是汪精卫这样的人。
  
  中华文化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就是在看待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陷入非黑即白的脸谱化思维。可是历史人物首先是个人,而是个人就有正反两面的。正耶邪耶,往往只是一念之间。某年经过银锭桥,人指此乃当年汪精卫谋刺前清摄政王之处。

  汪精卫从一名反清义士到卖国独夫,很大的因素与家庭出身有关。确切地说,是他老爸从事的师爷职业,影响到他的个人性格。从而导致他养成了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

  绍兴师爷是绍兴文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上,曾有“无绍不成衙”一说。这很有点像今天温州人炒房,那里有房地产开发,那里就有温州人。当年是那里有政府,那里就有绍兴人做师爷。但师爷这个职业不是官,只是一个从事帮衬的角色,就是给当官的做做参谋,出出点子。参谋做得好,自然是皆大欢喜,做得不到位,那就得挨批受训。

  问题就出在挨批受训上。汪精卫他爸在外面受了气,就到家里来发泄。一斤黄酒落肚,不是牢骚满腹,就是寄希望于幼小的汪精卫身上。自己不得志,就把当官从政的人生愿望,落实到孩子们身上。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压抑与叛逆,倔强与自卑,这种自相矛盾的性格,牢牢地深植在汪精卫的灵魂深处,影响了他的一生。

  刺杀摄政王载沣,就是他个性的一个反映。汪精卫这样做,其实是他从懦弱自卑的个性特点出发,做出的走向另一极端的冒然的抉择。当时孙中山并不赞成这样做。但孙中山当时在国外,通讯不象现在那样方便,一个越洋电话就能搞定。汪精卫要搞暗杀,孙中山想阻止,就鞭长莫及。也正是由于这次刺杀,使汪精卫一举成名。

  另一方面,汪精卫在政治活动中又表现出很严重的妥协性。他面对矛盾,不敢作坚强的斗争,而是选择逃避。这是他的致命弱点。1926年3月,蒋介石利用“中山舰事件”反共,当时汪精卫是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蒋介石无视汪精卫先斩后奏,使他很难堪。汪精卫想叫朱培德、李济深扣留蒋介石,但指挥不动。事后自觉威信受损。五月,以“迁地就医”为名秘密离穗。这是一次政治上无能妥协的表现。

  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他的逃避思想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汪精卫只要一遇不利,动辄托病出洋或住院休息。1927年12月汪精卫在广州,共产党利用时机发动“广州起义”,汪精卫遭到国民党各派指责,于是宣布引退,悄然出国。1932年7月汪精卫以行政院长名义发表通电,压张学良进兵热河,张不听命。汪与张矛盾加剧,10月请病假赴德就医。

  尽管如此,但骨子里,汪精卫又想出人头地,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刺杀摄政王一样,汪精卫在政治上无法与蒋介石抗衡的情况下,他又做出了极端的选择,出走河内,发表艳电投靠日本。

  人生没有如果。要是有如果,那么,当年汪精卫刺杀载沣不成,如果判他的是死刑,凭他在狱中写的那首:“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那么,历史就将改写,也就不会有后来晚节不保的汪精卫了。

319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