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辛亥革命:让旗袍拥抱现代文明

2011/10/14来源/新民晚报阅读人次/4480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作为中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在衣食住行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数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枷锁一朝打破,女子服装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而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非改良旗袍莫属。…

辛亥革命:让旗袍拥抱现代文明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绵亘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其文化影响更为深远,从封建旧梦中醒来的中国,自此开始拥抱现代文明。

  衣食住行,这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方面。回首百年时光,我们可以发现,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变。

  如今,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在衣食住行中体会辛亥革命的影响。

  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开始流行

  辛亥革命终结了传承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做法被废弃。

  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人民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临时参议会讨论了男女礼服制式,计3章12条,规定男式分大礼服与长礼服,为西装和长袍马褂,女式礼服为上衣下裙,有领。

  社会舆论对这一服饰规定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因此这一规定也一直未能严格执行。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在那个时代,衣着的混乱也正是新旧交替的写照。

  然而,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矛盾,开始让人们无所适从。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开始流行。

  中山装之所以得名当然是因为其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除了致力于共和制度的缔造之外,也关注着移风易俗,并且早就注意到服饰问题。他感到西装穿着不便,而中国原有的服装过于陈旧、拖沓,他身体力行致力于新服装的创制。

  据老同盟会员回忆,孙中山认为“穿西服就得用外国的衣料,那样就要花我们本国的钱,使我们的黄金白银外流”。后来,他就把华侨中流行的一种学生服的式样,加上一个翻领,口袋改为四个,这就是中山装的雏形。

  后来又经过了多次的改进,最终形成了平民实用风格的中山装。

  中山装还寓意三民主义思想: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三粒袖扣,则表达“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三民主义理念在服装上得到完整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在身体空间的象征符号。

  孙中山带头穿着中山装,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而后中山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制服。

  正是由于中山装的简便、美观、实用,以后的国民革命军军服基本上也采用了中山装式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和以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军服也都沿用了中山装的基本样式。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以中山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热爱,于是中山装成为新中国一款标志性的服装,甚至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改良旗袍凸现女性美

  作为中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在衣食住行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数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枷锁一朝打破,女子服装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而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非改良旗袍莫属。

  旗袍式样不断变

  旗袍式样的变化经过千家万手,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革。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

  在具体式样上,西方服饰对旗袍影响最大。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因此,到20世纪30年代,旗袍已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形式,演变成一种风格新颖独特,既保持了中国民族特色,又吸收了西方服饰优点,充满着中西合璧时代气息的新式服装了。

  腰身也越做越窄

  在名媛淑女汇集的大上海,旗袍成为海派文化的突出符号。在保存至今的上海旧月份牌上,旗袍美女们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形象呼之欲出。同时,旗袍也变得越发精致和华美,滚边、钮扣也别具一格,而且大抵由手工制作。旗袍的腰身也越做越窄,完全贴身,将全身的曲线充分显露于外,青布旗袍最为当时上海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仿效,几乎成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7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