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科院资深院士何泽慧,因病于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何泽慧是山西灵石县人,191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的夫人。她与丈夫钱三强都拥有着显赫的家世,两个家族都是名家济济,为百年来所罕见。
青年时代的何泽慧
1932年,何泽慧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大学毕业后,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出于抗日爱国热忱,她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1940年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论文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连天阻隔行程,何泽慧不得已在德国滞留下来。为了更多地掌握对国家有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她于1940年进柏林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1943年,她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导下从事当时已初露应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曾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之为“科学珍闻”。
1946年春天,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巴黎,和大学时期的同学钱三强结婚,开始共同的科学生涯,被称为“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与钱三强结婚后,已经在德国做过两年核物理研究的何泽慧顺利进入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与钱三强成为同事。该实验室是居里夫人创建的,居里夫人逝世后,由锕的发现者德比爱纳教授任主任。但是实际上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主持。
在1946年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钱三强在一位英国学者投影的原子核裂变一分为二的照片中发现,原子核裂变除一分为二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裂变方式。此后何泽慧与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开始对原子核裂变做深入的研究。每天几乎20多小时做实验。核裂变一般在300次裂变当中,有可能出现一次三分裂;而四分裂现象则是上万次裂变当中可能出现三例,由此可见这个四分裂是多么稀少,多么难得!而这个“四分裂”,就是何泽慧发现的!时间是1946年12月20日。
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分析,1947年初,钱三强、何泽慧夫妇正式发表论文,证实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的存在。
这一发现一经公布,立刻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的轰动。约里奥居里先生称“这是二战后物理学上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媒体则热烈地称呼他们是“中国的居里夫妇”。
何泽慧钱三强夫妇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钱三强与何泽慧会继续留在法国时,1948年,他们在约里奥居里夫妇家中留影后,回到了自己战乱仍频的祖国。他们明白,这里更需要自己。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何泽慧组织领导新中国核物理、中子物理、钚化学、热核反应等十多项研究课题,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理论研究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从而使这位女性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何泽慧的家世颇有“传奇”色彩。她的家族“两渡何氏”与“夏门梁氏”、“蒜峪陈氏”、“精升王氏”并称为山西灵石县“四大家族”。据民国二十三年编制的《灵石县志》记载,仅清朝,何家就先后考取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故在山西流传着“无何不开科”的说法。
灵石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陨石命名的县。隋开皇十年,隋文帝杨坚沿汾河北巡,挖河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周县(现在的介休市)西南地置为灵石县。灵石的“灵石”,其实是一块陨石。石头高1.6米,底部宽约1.5米,7吨重。经科学化验分析,确认此石是太空坠落的陨石,含铁量96.17%,其余镍、钛、锰、锌等,含量均不达1%,是全国第二大铁陨石。传说日军侵华时期,一个叫山口大荣的军官想把天石运回日本,命令士兵连挖数日,却怎么也挖不到石头底部,日军害了怕,赶紧恢复了原样,再不敢打天石的主意。
何泽慧的父亲何澄,是山西首批留日学生,在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后加入同盟会,同时还与阎锡山等一起加入了同盟会的“铁血丈夫团”。辛亥革命时期,何澄在陈其美沪军都督府任二十三师参谋长(师长为黄郛,蒋介石、张群为团长)。后来不堪军阀的乱局和官场的黑暗,性太真,情太烈的何澄便早早解甲归田,退隐寓居苏州,办实业,兴教育,继续以一己之力,探索他的救国之路。
何澄取号“真山”,缘于崇尚傅山不事清的民族气节和傲然风骨。他共有8个子女。对于子女的教育,他教以义方,励以大志。在他看来唯有“科学”才能救国。他曾逗趣:“我有8个儿女,将来分别让他们到打败我们的八国联军国家去学习,等学到比我们好的科学技术后,再想法打败他们。”
何家的八个子女,个个都很出息,特别是被称作“何氏三姐妹”的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分别在固体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及植物学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0年,何澄20岁的大女儿何怡贞从金陵女子学院数理系毕业后,任教于镇江一女中。有一天,父亲交给她一笔钱,说:“如成家,就做你的嫁妆,要继续读书,就做学费。”一年后,何怡贞获得了美国蒙脱霍育克学院的助学金,赴美留学。1933年,获得化学硕士学位。4年后,何怡贞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建国后,何怡贞任燕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专长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在发射光谱的分析中尤有成就。在位错直接观察、稀土的应用和作用以及玻璃的研究中均获成果。建国初期,她把自己丰富的光谱学知识应用于当时钢铁工业上的合金钢和炉渣分析,不但填补了光谱分析的空白,解决了生产急需,还培养了一批化学分析的骨干。她早期培养的学生多已成长为我国有关科研教学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中期培养的学生已成为重要的学科带头人,晚年培养的学生也已成为各自领域的科研骨干。
1962年何氏三姐妹在北京(左起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
何泽慧就是本文的主人公。
何澄的小女儿、何泽慧的小妹何泽瑛的经历要坎坷得多。1947年东吴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台湾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后因时局巨变,匆忙返回大陆。先在北京、上海工作,后转入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从事种子学、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成为我国植物学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
何泽慧的外公王杲卿,是明朝宰相王鏊的后代,他本人也曾任内阁侍读学士。在王氏这个同样传统的书香门第中,不但在上一辈中涌现出王季烈、王季同(号小徐)、王季点、王季绪、王季玉等一大批科技专家和教育家,与何泽慧同辈中,也涌现出王守竞、王守武、王守觉、王淑贞等一大批杰出的科技泰斗。
何泽慧的丈夫钱三强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反封建文化的先锋,曾以“金心异”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过不少激进文章。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鲁迅在钱玄同的敦促下创作的,发表于钱玄同编辑的《新青年》杂志。钱玄同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的贡献也是很显著的。他所著的《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学校最早的音韵学教科书。
钱家和何家一样,也是名人辈出。钱玄同的兄长、钱三强的伯父钱恂是晚清的名人,曾在日本、俄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做过外交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