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以《边城》诉说了湘西的秀美感伤,萧红则以《生死场》、《呼兰河传》,描摹了东北的苍凉悲壮。
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在她笔下,东北农民誓死不当亡国奴,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荡气回肠。为此,萧红也被誉为是“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那不甘命运摆布的挣扎,对个性解放和自由爱情的执著追求,更是一场穿越生死场的艰难跋涉。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萧红不顾家人反对,参加了支持“五卅”受难工人的募捐义演。在一场《傲枝双》的话剧中,她饰演一个抗拒包办婚姻的姑娘,仿佛就是她5年后反对父亲逼婚而离家出走的预演。
20岁时,萧红因反对自己的叔伯增加农民地租和削减长工工资,被族人视为异类,遭到毒打,甚至被锁进一间空仓房。萧红躲在一辆进城送白菜的大车上,逃往哈尔滨,为此她被父亲开除了族籍。后来,父女俩在哈尔滨街道上相遇,却冷眼相向,形同陌路,当时萧红正贫病相加。
困顿中的萧红后来受到萧军英雄救美式的帮助,两人不久结为连理,此后又联名取“小小红军”的谐音,作为各自的笔名,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1938年,“小小红军”终因性格不合,不得不分手。同年,已怀有身孕的萧红,嫁给了同为“东北作家群”的端木蕻良。1942年1月,身患肺病的萧红在香港纷飞的炮火中,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年仅31岁。她为民族、为个人终身抗争和漂泊的一生,可谓“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晴天一缕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