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女子十二乐坊十年坎坷路:国外走红,国内争议

2011/05/26来源/中国文化报阅读人次/3686我要评论(2)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十年历程,虽然这支中国民乐团体的成员几经更替,但她们在中国音乐市场上留下了“乐坊现象”的烙印。

女子十二乐坊十年坎坷路:国外走红,国内争议

几经人员更换,女子十二乐坊已经焕然一新。

女子十二乐坊十年坎坷路:国外走红,国内争议

时尚的装束、流行音乐会的灯光、站着拉二胡、摇动身体演奏,是女子十二乐坊演出时的典型特点。

  3月8日,曾红极一时的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推出“庆三八华丽音乐会”,也庆祝组合成立10周年。十年历程,虽然这支中国民乐团体的成员几经更替,但她们在中国音乐市场上留下了“乐坊现象”的烙印。

  当晚的演出一如乐坊其他的演出。流行音乐会的灯光和舞美,身着粉红短裙站立拉二胡的女子排成一排,其余乐手或坐或站,和着节拍摇摆身体。民乐的旋律混合着交响乐、京剧、流行乐等多种形式的音乐,表现着多样化的独奏、合奏和重奏。

  这支民乐团曾以变革性的民乐演奏形式和国际路线的营销策略,让中国民乐收获了世界市场的掌声。不过,一路走来,他们身边的争议也不绝于耳。

  2000—2003: 形式新颖却推广艰难

  2001年6月,经过一年的筹划,13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的女孩组成了女子十二乐坊,其中一人为二胡替补。这些毕业于中国最负盛名的音乐高等学府的女孩们一改传统民乐含蓄内敛的演奏风格,使用二胡、古筝、扬琴等中国民族乐器,演奏融合拉丁、爵士乐、摇滚等诸多流行音乐元素的乐曲。

  同年10月,女子十二乐坊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场专场音乐会——《魅力》音乐会,一种新民乐表现形式出现在舞台上。

  2002年2月,乐坊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反响特别好,很多人觉得这种形式很新颖。” 女子十二乐坊创办方、北京世纪新碟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毅刚说。即便如此,她们依然无法引起国内公众的更多关注。

  创始人兼大股东王晓京在北京、上海、广州找了十几家发行公司想发行专辑,都被拒绝。那时,王晓京投资的钱已经全部花光。在2003年“非典”之前,乐坊更是到了连工资都发不出的窘境。“我们一开始在推广上存在困难。投资很大,但投资和产出的比例不对,演出收益与投资回报悬殊。”对起步阶段的困难,孙毅刚记忆犹新。

  2003—2006: 国外走红 国内争议

  2003年,经过重新包装,乐坊在王晓京的带领下转战日本市场,意外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其专辑《奇迹》数周内就售出170万张,并包揽了当年日本音乐界的所有大奖。象征着日本歌坛最高荣誉的“红白歌唱大赛”的舞台上,首次破例容纳12个外国人集体演出。对乐坊极度看好的塔本一马为此辞去了日本华纳公司副总裁的职务,成立了“日本Platia株式会社”对乐坊进行专门的包装与推广。塔本一马在乐坊的首张日本专辑上花费了3.5亿日元,其中光宣传费就花了3亿日元,这相当于日本市场上一张唱片平均宣传费用的10倍。“正好那段时间遇上非典时期,我们就在日本呆了两三个月,打开了市场。”孙毅刚说。

  随后,乐坊针对东南亚市场、北美市场乃至欧洲市场的音乐制作与宣传也迅速展开,如参加北美飓风赈灾义演、推出面向欧美市场的专辑《圣诞音乐》等。“2003年到2005年,我们每年大概有10个月在日本、东南亚巡演,每年也会去美国巡演一次。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虽然略显逊色,但我们演出的时候,下面也总是坐满了人。”乐坊创始成员周健楠说。

  用民乐演奏爵士、拉丁,用流行乐的编曲改造传统民乐,加上少许的电子乐、大量炫技的独奏等,这种创新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可。正当女子十二乐坊在国外意气风发时,国内的一些民乐专家、学者针对其专业水平和演出形式提出了种种质疑。

  先是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章红艳表示,女子十二乐坊在演奏会上“公然作假”,严重损害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纯洁性。之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批评说:“艺术不是靠露肚脐眼的美女上阵、蹦蹦跳跳包装出来的。”二胡独奏家马晓晖也说,乐坊的“新”更多还是在形式或包装上,而真正的艺术不是包装出来的。笛子演奏家唐俊乔则认为,这样剑走偏锋的方式,实际上令本来就不景气的民乐更加失去方向。一时间,女子十二乐坊四面楚歌。

  这种争议实际上伴随着乐坊的起落。直到今天,专业人士对她们的看法依然不尽相同。

  “在这个传媒高度发达、观众口味日益多元的时代,民乐正走在十字路口。”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赞同民乐要创新,但并不认同乐坊的形式。“我认为她们只能叫多种组合的民族器乐演奏。这种民乐表演形式是用流行音乐的创作技法在创作,而不是像传统民乐如《十面埋伏》那样,用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表演结构、曲体手法和音乐语汇。”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李光华表示:“女子十二乐坊就是一种演奏形式,民族乐器演奏加电声伴奏,像流行歌曲一样适应市场需求,在一定历史时期有积极作用,例如在中国民乐对外宣传方面起积极作用。这也因为我们在民乐宣传方面做得不够。”

  对于“假奏”,乐坊创始成员仲宝解释:“从学习到现在,我们都没学过如何假奏,也不会假奏。”孙毅刚解释:“我们用了高科技产品,保证每个人都不会出错。比如乐手的话筒非常小,在五米以外就看不出来;二胡、琵琶、古筝上都藏着几厘米的无线话筒;监听设备也是无线耳机,可以通过耳机给她们节奏。”

  “形式肯定要注重,就像任何人买商品都要看包装。”孙毅刚说,“我们所有的音乐,无论是经过改编和原创,都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推敲的。每首曲子的录制过程都很艰难,但都经得住考验。其实站立拉二胡的技术难度更高,因为重心要提高。我们专辑能取得这么好的销量,也说明做比说更重要。”

  孙毅刚还提到了乐坊的创作:“音乐创作是立身之本,好比一个歌手要有自己的经典作品。现在,我们有知识产权的以及改编的曲子有约80首。我们找了很多著名作曲家合作,如王小峰、喜多郎、钟新民。”

  在乐坊的主创们看来,通过乐坊带动大家对民乐的关注很难得。“其实通过十二乐坊带动更多人关注民乐,我觉得是好事。我们卖了700万张专辑,现在还在演出,并不是没有市场。”孙毅刚说。随着乐坊不断走红,“芳华十八”“东方天使”等新民乐组合也纷纷出现。

  “从日本回来后发现国内出现了这么多新民乐组合,很高兴。这说明我们让更多的人关注民乐了。”仲宝说。

  2007—2010: 成员离散 渐渐沉寂

  从2007年开始,乐坊没有再出专辑。媒体上,乐坊的身影也日渐减少,直到“泯然众人”。2009年、2010年,乐坊又开始渐渐恢复了商演。

  “我认为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任何事物都没有永远的顶峰,乐坊出现这么多年,不再像一开始那么有新鲜感;二是因为以前有日本公司的资金支持,当日本的这家公司因投资其他歌手的专辑失败而宣布破产后,乐坊缺少了资金的支持,而老板又把精力转移到其他产业的资本运作上。如果不做新的音乐,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性了。也是因为2007年至2009年公司一直没有给我们出新专辑,我们几个成员就想离开,想再奋斗一下。不管能不能成功,至少是努力过。”周健楠说。

  也有业内人士称,原因是公司内部产生矛盾,某个高层看到这块市场很好,拆散了成员,伤了乐坊的元气。孙毅刚对此反对:“关于出专辑我们做过长期的规划。前几年因为乐坊处于上升阶段,为了打响这个品牌所以专辑做的比较密集;等她们被熟知以后,我们想多花点时间仔细打磨每一张专辑。我们毕竟是一个团体品牌,不能完全等同于一个歌手的层面。日本方面的公司只是被我们授权做乐坊在日本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我们所有的专辑都是自己投资做的,有时候就是用我们在其他生意上赚的钱租演出场地。”

  2010年末,周健楠、张琨、孙源、雷滢、杨松梅、孙婷宣布退出乐坊。当时王晓京的解释是:“2008年就有人有退出的想法了,因为年龄大了,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加上那段时间演出不是特别多,收入骤减。”

  “其实早在2005年,成员张爽就因结婚退出了乐坊,随后詹丽君等几个人也因为这个原因退出。但这次我们6个人一起退出,肯定不是这个原因。”周健楠说。

  周健楠六人退出乐坊后组成了新的民乐团“丽乐团”。周健楠不否认和老东家争夺市场:“竞争变得激烈,是一个好现象。新民乐已经形成了一个市场,这个市场还将越来越成熟。”丽乐团的新专辑已经录制完毕,正在做后期的策划推广工作。音乐制作人就是原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总监梁剑锋。

  2011:重塑品牌

  “大换血”后的女子十二乐坊于2009年10月到韩国巡演兼练兵,之后开始了在全国的“城市之旅”专场音乐会。2009年刚进乐坊的孙莉就已参加了上百场的演出。孙莉说:“大家可能觉得乐坊近几年没有什么动作,是因为我们发展了新成员,不想拿不成熟的演出来亮相。以后可能不一定会超越乐坊最高峰的时期,但我们也不想让喜欢我们的乐迷失望,我们希望有更好的改变。”

  “新旧成员的更替也会影响乐坊。这种民乐流行化的表现形式,要求女孩子年龄不能太大,但熟悉面孔的离开势必给乐坊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李光华说。

  “虽然老成员的离开可能带走一批乐迷,但这个数量和喜欢乐坊的人比起来是很少的,因为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乐坊这个整体而不是某个人。”孙毅刚表示。

  “其实,她们现在的演出很多,但都是为企业做商演。就演奏形式来说,她们还远没有满足这个市场,外地很多人还没有亲眼看过这种形式,希望她们去演。”李光华解释了乐坊的现状。

  “我们昨天刚从外地回来,今天演一场,明天录电视节目,后天赶去武汉演出。平常的商演很多,毕竟我们是能承担一场专场音乐会的极少数团体之一。”孙毅刚在3月8日的音乐会上对记者表示,“新乐坊除了在表演上力求创新外,更偏重艺术技巧的表达,让表演形式多样化。现在我们正在为乐坊10周年打造一张新专辑,虽然现在做专辑并不赚钱,但我们坚持的东西就会一直做下去。”

  女子十二乐坊兴衰的启示

  实际上,乐坊的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商业策略。

  “我们是职业的音乐制作公司,女子十二乐坊是其中一个投资行为。”孙毅刚说,乐坊的运作模式是商业化的,从举办音乐会、录制专辑,到参加央视春晚等,与流行音乐的运作模式并无二致。在音乐产品的销售上,采取了与流行音乐类似的营销方式,比如进行大规模、高投入、积极互动的前期宣传,音乐演出与销售积极配合等。“我们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为企业庆典做专场演出,由企业冠名演出或做纯商业的演出,这些都是经营上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也办一场演出制成专辑,卖版权盈利。”孙毅刚说。

  国际化战略是一招妙棋。“打开初期市场后,王晓京将眼光投向海外,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远见。在民族器乐的大本营推广一支新型的民乐组合毕竟存在着种种困难,而在与中国文化联系密切的东亚则可能激发出巨大的需求。”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说。

  周健楠对此表示认同:“印度音乐是最先走向国际市场的。但如果它局限在印度演奏传统音乐,也不可能在全世界影响那么大。我们做的工作是让传统音乐‘走出去’,跟西方音乐的流行元素结合在一块,让大家都能接受。受众群扩大了以后民乐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符合商业规律的文化产业运作也很重要。“运作之初,王晓京采用了项目股份投资制,这在目前的文化产业中还不多见。选用年轻的女乐手,而不急于吸纳名家、利用名家效应,我认为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面对非常可能的市场风险。”金兆钧分析,“最快的速度组建,最快的速度成形,最快的速度投向市场,而不是四平八稳、精雕细琢,这似乎与艺术生产的规律相悖。但市场如战场,商机如战机,战线拉长往往造成成本剧增、市场失落。开拓时期的文化产业一定要考虑到‘跑马占地’,即对各种资源先入为主地占有。”

  “假如要对女子十二乐坊提出质疑,就是到目前为止,她们的音乐本身的质量还没有达到精品的水平。因此,国内民族器乐界人士大抵只承认乐坊商业上的成功,而不满意其在音乐上的作为。大量的商演可能使她们没有时间精进技艺,久而久之演奏能力也会下降。”李光华说,“继女子十二乐坊之后,出现了不少民乐组合,为什么又很快消失了?因为她们的创作理念没有超越。女子十二乐坊还是有些创作,但也需要开辟新的道路,不能总靠以前的东西。总按一个套路走就会使大家失去新鲜感。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说,只有出精品才能走得更远。创作现在应该成为女子十二乐坊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 

65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2 雪海飘香. 陕西西安
很喜欢他们,有中国韵味的女人
支持(0) 2011/05/24 09:57:09
1 小蝴蝶. 陕西西安
她们好像销声匿迹很久了……
支持(0) 2011/05/16 17:10:47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