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旗袍翻新在电影中

2007/02/25作者/苏飞来源/原创阅读人次/2585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提到旗袍,会有一种忧伤,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触,总会记起一些爱穿旗袍的女人,比如张爱玲,比如阮玲玉。她们身着旗袍的样子,像一幅幅电影海报的画面映入记忆中,描写她们生平的电影听说也陆续开拍了………

提到旗袍,会有一种忧伤,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触,总会记起一些爱穿旗袍的女人,比如张爱玲,比如阮玲玉。她们身着旗袍的样子,像一幅幅电影海报的画面映入记忆中,描写她们生平的电影听说也陆续开拍了。

据报章载,“旗袍源于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一度成为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20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30年代达到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说到那时的上海,就有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至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一变为显现玲珑突兀的线条,自然还会想起潘玉良笔下女人形体的线条穿透轻纱的朦胧,在纸上留下致密的声响——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的模式,成为中国女性具有民族特色的“国服”。

经过那么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变得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的美,用最传统的布料,丝绸、锦缎,制成最中国味道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女子身上,一种东方美、东方人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而旗袍与影视的结合,更具有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复活”作用。在电影中,旗袍最适合传达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化的蕴含。旗袍在许多电影中成为一种视觉符号,具有回忆的功能,它的出现,可以唤起观众对那个逝去时代的回忆。比如《花样年华》,比如《橘子红了》。就说在《花》片中,几乎每换一场戏,张曼玉就换一身旗袍,每一件旗袍的样式、质地、色彩略有不同,但都在精心地营造一种相似的视觉气氛,编导似乎是要用尽旗袍特有的潜质,以此衬托出影片中女主角的高贵和典雅,而这种预设最终取得了不同凡响的唯美效果。

看来,这样的古典美感既源于演员的气质,又由于旗袍的内涵本身。两者相得益彰——也许就是《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穿出了旗袍风采,也留下她自己的恒久光彩,就说繁花落尽了还有柳暗花明。

7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