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描述了一个洞穴。这里的人一生下来就在洞穴中,手脚都被绑着,身体和头也不能动,他的眼前是墙壁,身后是洞口还有火光。
触碰腕表真实之美
火光将外面的人的生活全都投影在洞穴的墙壁上,那么洞穴里的人便以为墙壁上晃动的影像是真实的。而柏拉图认为,“这个洞穴就是我们的世界。”所有人都希望追求真实,但是受于自身局限,又往往只能活在自我认知的世界里,而这一定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尤其是身处当下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诸多错误的信息干扰,被自己的感情蒙蔽,逐渐开始选择相信一种虚假的美,并像洞穴里的人一样,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而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认为,“现如今,人类无可救药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
触碰腕表无处不在之美
相对于图片,亲身接触到的一定是真实的。腕表拿在手里,去听、去看、去体验。打磨的触感,机芯运动时滴答滴答的声音,手动上链时机簧反馈到手上的力度,在灯光下不同角度的线条、表冠处的各种小机关,最后甚至要将表拆开,看看运作时候的摆陀……只有一一亲身体验过了,才知道这块表的脾气、秉性。
接下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你可以进入表厂,亲眼确认一款具有复杂功能的腕表机芯是如何由数百个零件组装而成的,或者是珐琅表盘需要多少个步骤才能制成。而只有到了在一年有半年被大雪封山的瑞士汝拉山谷,才会知道为什么瑞士的制表工匠,能够耐心地花费2000小时以上的时间,耐心打磨出一块腕表上的数百个零件。
相对于完美,有缺点也是一种真实。1965年,日本人发明的石英表,曾令瑞士制表业一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石英表造价极为便宜,并且比任何昂贵的机械腕表计时都要准确。瑞士腕表制造业因此溃不成军,许多传统的机械表品牌纷纷破产,瑞士腕表业走到了消亡的边缘。石英表掀起了席卷世界的风潮,然而到了它真正开始泛滥的时候,人们又开始怀念机械表滴滴答答的链条声,以及手工的乐趣。就像莱卡相机和黑胶唱片一样,经典与否,需要与它的替代品来对比。于是,人们从看似陈旧、落后于时代的机械表中发掘出了不同于石英表的美感。而总是需要保养,不那么尽善尽美,也成为了佩戴腕表最大的乐趣。
事实上,腕表之美感无处不在,存在被打磨的“温润如玉”的外壳当中;存在于镂空表“零件之间相互叠加出的阴影的花样”当中,也存在于让数百个零件运作起来的精密机械逻辑当中。当然,这都需要调动自己的五感,去挖掘、体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