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一个时代的美学

2015/09/25阅读人次/908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周铁海的这个明星系列的形象素材来源于电影杂志。1990年代末,周铁海在静安区万春街的工作室因为拆迁而遭毁灭。这时,他偶然发现邻居废墟里的一捆杂志。那是当时的《大众电影》杂志。这批杂志中的明星照片,唤醒了1966年出生的周铁海的青春记忆…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一个时代的美学

术家周铁海绘制的“社会主义美人照”中的电影明星,可说是遥远的名人。 

周铁海的这个明星系列的形象素材来源于电影杂志。1990年代末,周铁海在静安区万春街的工作室因为拆迁而遭毁灭。这时,他偶然发现邻居废墟里的一捆杂志。那是当时的《大众电影》杂志。这批杂志中的明星照片,唤醒了1966年出生的周铁海的青春记忆。陈冲、龚雪、刘晓庆、吴海燕、张瑜、李秀明、郭凯敏等曾经名满天下的电影明星,哪个不与当时的中国青年的梦想相连?而邓丽君的形象,则是樊篱之外的女神,体现了另外一种女性美学,也成为一时风骚。以机智地挪用现成图像而著称的周铁海,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批明星影像作为某个特定时代的一种梦想与美学趣味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他以他惯有的制图方式,重绘了这批以清纯为主要诉求的“社会主义美女照”(socialism pinup)。这既是属于某个特定时代的大众集体记忆的回收,也是凝聚于明星影像中的集体记忆的重塑与回放。 

当代日本文化评论家、艺术史家多木浩二(Taki Kouji)在《美女照的修辞学》一文中指出:“不管是内容浓烈的还是稀薄的,社会上一般把作为娱乐而传播的情欲性的影像总称为‘美女照’。” 

比对多木(Taki)的这个“美女照”定义,周铁海的作品显然有所不符,需要稍作修正。周铁海所依据的这批中国“美女照”的原形是电影演员照片,其生产(拍摄)、流通、接受与消费发生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时代的末期。其时改革开放已经启动,社会也已开始向大众传播与消费社会迈进。但文化的生产、人们的审美意识等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从当时生产制作这类明星演员影像的目的看,似乎也就简单停留于电影宣传的层面,虽不乏打造明星之意,但囿于意识形态的钳制,还无法像今天这般明目张胆地实施明星包装与打造,只是简单地以演员照为幌子,扩大影片的影响,兼而传播演员的名声。照片的制作者所拍摄的不是如多木所说的“情欲性的影像”,而是反而把可能唤起情欲的因素加以过滤。从这些影像本身来看,煽动、撩拨情欲的成分也确实并不明显。当然,对于影像的接受者与消费者来说,是否视其为“情欲性的影像”与欲望投射的对象,那是各人自便。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星照片的拍摄方式可说是照相馆美学的极致。戏剧性的用光、柔焦,以及对于所有细节的控制(排除),使得照片成为了一种现实的真空。它们仿佛来自现实,但其实已经没有现实感。 

不过,即使在照片制作当时还没有包装、打造、营销之说,但对于当时的大众来说,陈冲、张瑜、刘晓庆等也是遥不可及的名人。而飞速发展的中国现实,也令这些名人们迅即成为昨日黄花,在今天,那些影像也一并成为倾诉乡愁的对象。 

周铁海的这批明星作品,是在这种性质的明星影像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再次加以打磨。虽然在拍摄时摄影师可能使用了柔焦手法,但经过周铁海的绘画处理,照相机镜头所具有的成像锐度再度柔软化。因此,他的这组作品,其实经过了两度打磨,一次是拍摄时的“去刺点”的摄影操控,经过这样的视觉卫生打扫,照片已然成为了空洞的物品。而当周铁海再次以喷笔将影像从纸张移植到画布上加以重新绘制时,图像本身又经历了一次打磨。经过这第二次打磨,画面气氛更加朦胧暧昧,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飘忽,不可捉摸,越来越趋近于一种幻影式的存在。不过,经过周铁海的这次打磨,本来照片中相对低下的情欲性反而有所提高。我们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照片情欲度的提升似乎与影像的清晰成反比。在这里,他通过喷笔在弱化了照片的摄影性的同时,也通过这种处理使乡愁成为照片的主调。

                                                                       ——顾铮

60
上一篇:社会主义coser 下一篇:缀玉轩旧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