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指尖上的中国旗袍 传统手工的摩登变迁

2014/06/10阅读人次/3850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从清末旗女之袍发展到民国旗袍,二十世纪30年代末出现的改良旗袍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甚至有了开衩,彻底摆脱了谨小慎微的老式样,更加凸显女性曲线之美,也由此彻底奠定了现代旗袍的结构。但是,旗袍的精髓并不在成批制成的高开衩里,而在隐藏在边角的密匝匝的老手艺里。…

指尖上的中国旗袍 传统手工的摩登变迁

从清末旗女之袍发展到民国旗袍的变革,二十世纪30年代末出现的改良旗袍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甚至有了开衩,彻底摆脱了谨小慎微的老式样,更加凸显女性曲线之美,也由此彻底奠定了现代旗袍的结构。

但是,旗袍的精髓并不在成批量制成的高开衩里,而在于隐藏在边角的密匝匝的老手艺里。

国服风月:从满清特权到为女性解放立功

行家把上世纪20年代看作是旗袍普及的起点,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的旗袍袖口缩小、滚边变窄,渐渐也收紧了腰身,一段摩登蜕变史自此开始。

到了三十年代,旗袍盛行。青布旗袍最受女学生喜爱,摩登女郎、交际名媛、电影明星则在旗袍样式上标新立异。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曾为当时女子不能穿得出众一点感到愤慨。她亲自为自己设计衣服,在香港读书时,就把所得的奖学金,自选衣料设计服装,弟弟问她是否香港最新样子,她几乎怒道:“我还嫌这样子不够特别呢!”

当时,旗袍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这种自主的变化正好迎合了当日风尚,几乎被认为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日月穿梭,宽袍大袖的旗装变为贴身合体、婀娜轻盈的旗袍,月份牌上的环肥燕瘦,也都已娇容衰尽。时光之手若魔术师,沧桑间换了容颜,人与物都已无法逆转,回首往昔,那些带给我们风月记忆的是什么?

十之八九都与旗袍相关。张爱玲在所有人穿灰蓝工装的作协会议上穿着旗袍赴会,上演了一段特定时代的旗袍佳话。宜古宜今的赵雅芝身着旗袍将《上海滩》中的冯程程演绎得令人过目难忘。张曼玉则令六十年代的香港恍惚之间移了魂,旗袍的“花样年华”在另一个时空再度绽放成妩媚的烟火。那一身身艳媚的旗袍,是主人寂寞的影子,透着的是了然于胸、掩然于容的离绪和忧伤。不肯消散的老克腊主义,是木地板、老藤椅、清香栀子,以及一丝不苟的长旗袍和尼龙丝袜。

指尖上的中国旗袍 传统手工的摩登变迁

上海式平民定制:一针一线掐出的婀娜

95岁的褚宏生坐在云鬓香鬟之外,舞台上的年轻模特踢踏出一片窸窣,他只维持礼貌的笑,偶尔用手顺一下头发。

16岁开始学裁缝,他与旗袍的情缘已有79年,79年间他先后在南京路的多家旗袍店工作,当过学徒也做过营业员,最终在南京路老鸿翔做裁缝直至退休,曾被派往香港九龙,也曾替白杨、胡蝶等电影明星做衣服。所以褚宏生对旗袍最有发言权,“身高在1米6到1米65之间,上半身一定不能比下半身短,最重要的是三围一定要很清楚,千万别太瘦,旗袍是体现女性曲线和丰腴的,不是以瘦为美的东西……还有,做旗袍和穿旗袍格外注重3个点:胸、腰,以及行内称为‘浪腰’的后腰最细处。提高腰线,可以掩饰女人最恨的小肚子,降低一些,则能把那些天生很‘S’的女人勾勒得更为玲珑。料子薄,臀围要略紧一紧,厚重的织锦缎,要略微留些空隙。”难怪媒体说想知道自己的身材真正好不好,穿旗袍就是终极考试。

据褚宏生回忆,老上海的裁缝店都在细节上做文章。单一种“抢针刺绣”技法,就分出正抢、反抢、叠抢三种针法。缠好一枚精美的盘扣,往往得花上熟练裁缝三个小时。时令、年龄不同,旗袍上搭配的盘扣不同,春节配“如意扣”“凤凰扣”,老太太做生日配“寿字扣”,年轻女子喜欢简单柔美的“兰花扣”“盘香扣”。讲究的客人会要求随着月份变化而更改旗袍上盘扣的花型,一年12变。比如宋美龄,往往一种料子的旗袍,就要做12件,每件的盘扣都不同。就连如今看似朴素的裙摆滚边,在传统的技法里也要滚上三四道,要讲究里外“一马莲叶宽”,手工细缝,一分五一针,针脚宽度绝对要一样,一道工序花上一天工夫是常事,极尽繁复。

“那时没有机器,全靠手工做。一件普通的旗袍最快也要做上一个星期。”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旗袍开始使用拉链,省去了手工做扣子的时间,制作时间大大加快。再后来,许多店铺开始用缝纫机给客人做旗袍,速度与以前更不能相比了。但是,褚宏生却要求自己的徒弟们坚持手工制作。“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梆梆的,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老裁缝拿一件旗袍比划着,“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

也许,旗袍的精髓并不在成批量制成的高开衩里,而在于隐藏在边角的密匝针脚:一代代口传心授的老手艺,其秘诀就在于无论多么没型的女人,穿上旗袍立即风情万种、顾盼生辉。

老手艺的后青春期

当名牌成衣更迭如飞,“高级定制”这场原本专属于上流社会人士的游戏,已经成为时尚圈的“夕阳产业”,有时尚人士甚至直白地说“高级定制就是一场必败的游戏”,是“昨天的流行”。在贵族观念日益远去的今天,纵使家财万贯,也会更倾向于直接购买名牌成衣而非花时间高级定制。

然而之于旗袍,“定制”却是永远的关键词。以百货公司名牌专柜里一半的价格,手工定制一件旗袍或西装,既不失身价,也穿得出去—老上海的克腊范儿早已潜移默化至一颗纽扣的款式或一件旗袍的领口。老手艺里既摇曳着老上海十里洋场的风情,也偷师于当下名牌成衣的款式,是一场属于现代人的时尚游戏。

可是,无人继承传统手工技艺,正成为传统旗袍定制店最棘手的问题。

在济南芙蓉街的玉谦旗袍店里,老板于仁谦一方面得意于传承150年的纯手工技艺,另一方面则不断流露出后继无人的担忧。“手工制作一件旗袍起码要半个月,仅量尺寸一项就需要41个数据,其间还要根据顾客的学历、专业、年龄斟酌样式,所以做旗袍要耐得住寂寞,旗袍的传承更需要有耐心的人。”数年来,于仁谦收了20名学生,但时间最长的也只坚持了两三个月:“看来,这个得靠缘分了。

87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