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储宏生云轻风淡裁剪旗袍上海滩

2014/02/25作者/吴晓青来源/青年报网阅读人次/8361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时代早已变迁,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远离了“旗袍时代”。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深刻烙印,也作为一种影响了上海人生活的传统物品,旗袍,它已经渗透到了这座城市的骨子里,散发着历史留下的袅袅不绝的余音。近日,国家文化部将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储宏生有望上榜…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将于七月底揭晓,而上海首批非遗名单内一共收到103项“申遗”项目,其中包括旗袍和中山装。旗袍起源于北京,却成为上海的一张“软名片”,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滩,今日还拥有最年长的旗袍手工艺传承人,储宏生堪称“民间一绝”。

  “《花样年华》的旗袍领子太高了!”

储宏生云轻风淡裁剪旗袍上海滩

  储宏生是苏州人,他说着一口好听的“吴侬软语”,给人特别柔软的感觉,云淡风轻。
  “储老先生在这里吗?”近日,记者一脚踏进“翰艺”,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头笑呵呵地走了进来,手上端着一大杯热茶,这么多年了,他没有改掉苏州人爱“泡茶”的习惯。“侬好啊!”储老先生温和地与记者打招呼,午后的阳光淡淡地铺在彩色的地砖上,他满头华发,突然有一点恍若隔世的感觉。
  储宏生太出名了!关于他的传说版本极多,有人说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旗袍就是他“操刀”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误会,正确的版本是:《花样年华》剧组曾经专门到“翰艺”拍过剧照,这里大多数都是传统旗袍、又长又薄、图案非龙即凤,十分鲜明。“我专门到国泰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片中旗袍的领子太高了!”储老先生如数家珍地说,高领子的旗袍好看,能拉长身高,但却不方便日常的生活,所以经过改良后,现在大多数旗袍还是在腰部、裁剪上“大做文章”。
  “穿旗袍的女人最考验身材了,前突后翘、讲究匀称,张曼玉的身材就很适合穿旗袍。”现场,储宏生老人介绍裁剪经验,他随手就从口袋里掏出来一根皮尺,在一模特上比划起来,这是老人的习惯:随身都要带一根皮尺,娴熟地量了起来,他对数字“过目不忘”,记性极佳。
  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老人很少亲自操刀了,主要为一些顾客量尺寸,但他就是店里的“镇店之宝”,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储老先生思维敏捷,还配了一部旧手机,时髦着呢!
  16岁含辛茹苦到“朱顺兴”学生意
  坐在记者面前的储老先生满头华发,窗外的阳光斜斜地透了进来。
  “我的老家是苏州吴江,虽然是家里的独子,但16岁就来到了上海‘学生意’,当时男孩子跟着师傅学一门好手艺是最重要的,裁缝就很吃香。24岁起在南京东路知名的老介福等老字号店跑外勤、量尺寸。”说到这里,老人露出一点得意,他解释说,师傅觉得他待人接物的能力较好、性格活跃,就经常派他跑客户等,比如上门帮助老顾客量尺寸等。
  当年,老将军粟裕就是众多老顾客中的一位。“大概是上个世纪40年代,还没有解放。当年,店里的生意很忙、大多数都是一批老顾客,他们的身材尺寸变化也不大,我负责定期上门拿料子。”储老先生清晰地记着,当年储宏生并不知道粟裕的真实身份,只通知他晚上到东湖宾馆去给一位特殊的客人量尺寸,听说是一位大官,为此他心里一直有点紧张。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位大官就是大将军粟裕,粟裕微笑地与他打招呼,一点也没有官架子,很随和。“粟裕将军待人很客气,后来还经常邀请我去他家拿布料、做衣服,他是我们店的老顾客了。”
  储老先生告诉记者,大概在六十年代,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有一次中午时候,他应邀到粟裕家里拿料子。
  意外的是,粟裕还特意安排工作人员专门为储宏生准备了一顿午饭,储老先生至今还记得饭桌上一共有四五只小菜,其中“黄芽菜”和“红烧肉”特别好吃、“白米饭又香又糯、我再也没有吃过比这更可口的饭菜了。”储老先生沉浸在记忆中,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储宏生云轻风淡裁剪旗袍上海滩

  “陈香梅气质大方、旗袍料子很讲究”
  在众多老顾客中,储老先生对“陈女士”的印象很深。
  时光倒退60年,储宏生重新回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当时店铺的生意格外兴隆,一批社会知名人士、演员都是店里的常客,其中陈香梅也经过到店铺来选料子。“一眼看上去,陈香梅气质大方,不是一般的官太太。她对旗袍的料子很讲究,一定要选择伸缩性好、手感柔软的真丝料。”老先生告诉记者,后来陈香梅去了香港,还邀请店铺的老板直接到香港开设分店,储宏生就成为当时最合适的“外派”香港的人选。
  当年,该布料商店香港分店就开在弥顿道200号上,当时储宏生负责每天要上门为老顾客服务,他白天不仅要照顾生意、下午还要过江送货,日子过得非常忙碌,当年储宏生已经成家了,他每天都惦念着苏州家中的老母、妻儿,母亲也不断写信要求他快点回到上海。
  还不到一年,储宏生就决定回来了,理由只有一条:作为家中的独子他必须尽孝,毫不犹豫地背上行李、回到了上海。“人家都是北方向南方飞,你却恰好相反。”当时,储宏生身边的朋友都这样劝他,老板甚至还邀请他一起到美国开店,但他都婉言谢绝了。
  很多人都说,老上海人身上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他们讲究生活质量、不会勉强自己,亲人和家庭永远是经营的中心。也许,拿着剪刀和皮尺的上海男人身上,才能体会到一种浓厚的居家感觉吧。
  ●新闻背景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宁波《鄞县通志》,就有关于“红帮裁缝”的历史记载。在宁波手工业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是“三把刀”:剪刀、菜刀、理发刀。
  剪刀,是宁波裁缝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工具。自十九世纪中叶,宁波人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当时在上海为外国人制作西装的以浙江奉化人、鄞县人居多,而且做工精到、名声颇大,天长日久,逐渐形成一支远近闻名的“红帮裁缝”队伍。
  在中国服装史上,“红帮裁缝”创立了五个第一:制作了中国第一件西装,第一套中山装,开出了第一家西服店,写出了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办起了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而宁波,也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服饰文明的发祥地。
  90岁高龄的储宏生出生于苏州,尽管不算是经典的“红帮裁缝”,但他身上具有“红帮裁缝”的很多优点:手艺精湛、非常敬业、做工讲究,不愧为上海第一代裁缝的代表之一。
  现在的储宏生身份是“翰艺”中装店的督导,掐指算算老人的“工龄”竟高达66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谱写了一段有关旗袍的、美妙的海上传奇。
  ●记者手记
  以今天视角看传统文明
  时代早已变迁,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远离了“旗袍时代”。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深刻烙印,也作为一种影响了上海人生活的传统物品,旗袍,它已经渗透到了这座城市的骨子里,散发着历史留下的袅袅不绝的余音。
  今天,作为一个青年记者,我们记述旗袍这段“海上传奇”,是为了更好地见证我们这座伟大城市的那段沧桑的历史。
  近日,国家文化部将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储宏生有望“榜上有名”?这是一个尚未揭晓的谜底,但我想,对储宏生来说,这个谜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旗袍已经深深地嵌入到储宏生的生活中,以至于水乳交融,再也无法分离。
78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