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花样旗袍 花样年华

2013/11/26作者/songgongfu2来源/凤凰博客阅读人次/11721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花样年华》在北京和广州的首映式都举办了旗袍秀,瑰丽的旗袍,封闭的空间,浓烈鲜艳的色彩。。。“不知有多少女子在想,张曼玉是幸运的,在没有老之前,有机会真正穿一回旗袍”。学者曹聚仁说,一部旗袍史,离不开长了短,短了长,长了又短,短了又长。怎么才算时髦呢?…

花样旗袍 花样年华

  著名学者曹聚仁先生说,一部旗袍史,离不开长了短,短了长,长了又短,短了又长。怎么才算时髦呢?
  1.旧式旗袍旧时风尚
  “外婆穿着白缎碎花无袖长旗袍,留着齐耳短发,站在外公旁边。那是30年代吧,外婆不过是乡间小康人家的女子,那个时代就像丝缎,已将风华密密实实织在经纬间了。”
  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服装。17世纪前,满族人在寒冷的北方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对外征战频繁。他们习惯穿宽腰身直统式的服装,男子的服装叫长袍,女人穿的叫大衫。旧时汉族人称满族人为旗人,所以称满族妇女穿的大衫为旗袍。
  满族妇女做旗袍,面料多选绸缎,袍上绣满花纹,领、袖、襟、裙都滚有花涤。袍身一般长不过脚,只有姑娘出嫁时,作为礼服,才穿过脚的。还有满族贵族和宫里的女子穿的旗袍长过脚面,因为她们穿一种叫“寸子”的鞋,有三寸高跟。
  1644年,满族建立清朝,迁都北京。满族旗袍也在中原流行起来。约100年后,旗袍取代明朝汉族妇女的长裙,成为日常服装。以后随着西方思想与文化传入中国,旗袍受外来服装影响,腰身渐瘦,肥袖变窄,袖长及衣身也时长时短。虽然基本上还是宽腰身直筒式,但已形成向曲线型演变的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清朝灭亡后,旗人多放弃穿袍,随汉族风俗改穿大褂与长裤,因而20世纪前10年,穿着旗袍的人极少。直到20年代才略有回复。
  但民国时期的旗袍与清末旗女之袍已有差别:1.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体型;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女性曲线。2.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叉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短裤和丝袜,开叉处露腿。3.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简约。
  正是这三个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往对女性曲线含蓄的局部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表现。旗袍渐渐从传统袍服演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服装。
  2.新式旗袍与新的人文观念
  进入民国后,满清对妇女服饰的限制与规定,被民主自由的旋风吹得七零八落。知识女性对旧款衣饰进行了大胆改革,旗袍款式年有不同。引人注目的是开契的提高
  进入民国后,清朝在服饰上对妇女的限制与规定,被民主自由的旋风吹得七零八落。禁锢打开后,表现在服装上,是知识女性对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旧款式衣饰的大胆改革和对自由、开放潮流的追求。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西方女装盛行短裙,旗袍随之变短。旗袍下摆从1926年以后 一升再升,至1929年已从脚面升至膝盖处,左右开叉甚至超过腰际。女子可以大大方方露出小腿。新潮女性改穿丝袜,淘汰长裤,叉下露裤与露腿成为新旧两种人文观念的表现。
  旗袍解放大腿的同时,把胳膊也解放出来,20年代的“倒大袖”,已经将手暴露在外,胳膊也露了1/4。到30年代,旗袍受马甲启发,彻底废除了衣袖。有一时期,旗袍还时兴加花边,镶滚边,或用亮晶晶的银片缀边,或在前襟加花朵图案,闪烁眩目。风行一时的超短旗袍将风化和礼教抛到一边,成为新女性的时髦服装。
  1930-19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在上海倍受青睐。
  上海的上层妇女生活奢华,追赶时髦,她们崇尚西式服装的生活方式注定了旗袍会变得紧身和高叉,以至后来出现了中西结合的改良旗袍。改良旗袍采用了胸省和腰省,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有的还使用较软的垫肩。这种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从上海风靡全国。旗袍终于完成了充分展示女性身体的使命,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1940年代,上海历经战乱,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尺丝寸缕非常昂贵。据40年代初报纸刊载,衣料涨价百分之百,故而人们在服饰装扮上厉行节约,倡导穿着旧衣。“只求其适体、经济,万一要做新的,就采用纯粹的土布。。。要注意身上穿的全是国货。”40年代的旗袍,夏季无袖,春秋紧袖,缩短了长度,很少修饰,显得轻便得体。
  3.新社会与旗袍的沉浮
  “银幕上那瑰丽的旗袍,封闭的空间,浓烈鲜艳的色彩……有多少女子在想,张曼玉是幸运的,在未老之前,真正穿一回旗袍。”
  1949年后,穿旗袍的人很少了。参加工作的妇女都穿列宁装,只有文艺团体的报幕员和演员偶尔穿穿旗袍。50年代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转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生存空间。
  1956年,前苏联领导人访问中国,提议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旗袍得以再度出现。这时的旗袍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面料以棉布为主。
  旗袍时代最终结束是在文革。红卫兵说旗袍代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他们放火烧旗袍并惩罚旗袍的主人。一些勇敢的人把旗袍藏了起来,胆小的人把旗袍撕了做拖把。
  中国人常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谁也无法预料,80年代后,对外开放的政策使旗袍回归社会。首先出现的是具有职业意义的旗袍,穿着这种旗袍的有宾馆餐厅的女服务员、礼仪小姐、迎宾小姐等,这种旗袍像制服一样,款式花色统一,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叉很高。绝不是女士们理想中的传统旗袍。
  不过,女士们遇到重要活动或在社交场合,又可以选择制作考究的旗袍作为礼服了。新娘也可以把它作为结婚礼服。上海浪风服装店从80年代恢复订做旗袍。好旗袍由裁缝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做一件需要两个月。一个裁缝掌握这门手艺要经过三年培训。服装店的一位设计师说,订做旗袍的人不多。因为穿旗袍不方便,而且穿的机会很少。浪风服装店现在每月做100件。其中一半是为日本客人定做的,另一半是为海外华人和出国的妇女定做的。
  一些人不断预期旗袍的再度流行。但是这一天没有到来。尽管90年代的女性向往高挑细长的身材,但是符合这种理想身材的旗袍却没有成为理想的时尚服装。旗袍的主要特点是展示女性的曲线美;另一个特点是它独片剪裁,中间没有重叠衣料,是中国服装中最省料的;还有它的随意性,可用陵罗绸缎,也可以竹布一袭。但是,这些特点无法得到现代女性的认同。旗袍终究不是骑自行车、乘公交车上班的职业女性适宜的日常服装。
  20世纪的最后一年,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为那些几乎生疏了旗袍的女性再造了传统旗袍的梦境。影片重现了60年代海派旗袍的妩媚。美术指导张书平说,“《花样年华》的服装设计是从一块白地黑玫瑰花的布料开始的,它让我想起我妈妈那个年代的气味,心情与氛围。”
  这种心境和氛围随着影片的上映弥漫开来。《花样年华》在北京和广州的首映式都举办了旗袍秀,瑰丽的旗袍,封闭的空间,浓烈鲜艳的色彩......“不知有多少女子在想,张曼玉是幸运的,在没有老之前,有机会真正穿一回旗袍”。
105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