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十三钗”穿着旗袍,婀娜的身段不知迷倒了多少观众,也唤起人们对旗袍文化的记忆。日前,南京市文广新局联合江宁织造博物馆发起了一场“旗袍征集”活动,消息登报的第二天,织造博物馆就接到了几十通捐赠电话,有的电话甚至越洋而来。…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十三钗”穿着旗袍,婀娜的身段不知迷倒了多少观众,也唤起人们对旗袍文化的记忆。日前,南京市文广新局联合江宁织造博物馆发起了一场“旗袍征集”活动,消息登报的第二天,织造博物馆就接到了几十通捐赠电话,有的电话甚至越洋而来。
同时,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透露,南京市文广新局有意将“民国旗袍”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基础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百年民国旗袍将“现身”
日前,一则征集老旗袍、老画报、老照片的公告引得南京城“蠢蠢欲动”,这则公告由江宁织造博物馆发出,“旗袍虽美,但穿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唤起大家对于旗袍的记忆。”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王兴平透露,十月中旬,南京市文广新局和江宁织造博物馆将联合打造一场“中国旗袍文化周”系列活动,届时会将收集上来的旗袍做公开展示。
据了解,在活动期间,除了《中国旗袍》《云锦天衣》等常设展览照常展出,还有《旗袍记忆—百姓珍藏老旗袍、老画报、老照片展览》、《旗袍生活—百姓摄影、微电影作品展》、《旗袍影踪—与旗袍着装关切的电影播映》、《旗袍文明—专家知识讲座》、《旗袍知音—当代知名企业旗袍展销》、《旗袍浪漫—百姓旗袍舞会》、《旗袍竞秀—百姓T台竞秀》7项活动。“不同风格的旗袍和各式活动,将让大家重新理解旗袍的美。”
“我们这次征集老物件也是要经过筛选的。”王兴平告诉记者,老旗袍的征集范围为,名人穿过的老旗袍、有故事的老旗袍、有其他价值意义的老旗袍,而老照片、老海报则为各种有旗袍内容和形象的老画报、老照片等。
有意思的是,旗袍文化周期间,如果有女性愿意穿旗袍前来参观,则可以免票进入,“我们希望借此鼓励有旗袍情结的女性可以大胆一些,让活动现场的氛围更浓郁。”王兴平说,“大家不应该不好意思,实际上,旗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是一种文化、一段记忆、一个国粹。”
在王兴平眼中,旗袍是中国服饰史上甚至世界服饰史上,最具风情的中国国粹文化,独具文化风韵。“民国时的南京街头,女性身着各式花样的旗袍,摇曳生姿,令每个老南京都难以忘怀;宋氏三姐妹广受西化教育,但最爱穿的还是中国的旗袍……”
近百年后,在很多中国女性的心中,旗袍更能凸显自己的风韵,远超“舶来品”的婚纱。在不少中国电影中,旗袍的“出现”,常常能为剧情平添一种古典婉转的氛围。
王兴平透露的这一消息,无疑像是一针兴奋剂,一时间让所有南京人瞪大了眼。“实际上,我们这次征集老旗袍也是为申遗在准备基础资料,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了几十通愿意捐赠旗袍的电话,据统计,目前确定捐赠的旗袍应超过20件,最早的为1911年的旗袍,文化周期间我们会在织造博物馆的旗袍馆统一展出。”
记者对话南京艺术学院设计系教授龚建培:
民国旗袍申遗还要挖掘“特点”
新报:民国旗袍申遗的胜算有多大?
龚建培:这个事情是好的,但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也不便下结论。但我想说的是,所谓的民国旗袍,其实仍属于江南旗袍文化的大范畴内。
“民国旗袍在民国时期南京的流行风向其实都是紧跟上海,旗袍也一样,并没有形成南京区域特有的风格,无非是冠以"民国"文化后会有一些文化上的差异。”
所以我认为,在做完基础资料积累后,应该挖掘一些具有南京特点的旗袍样式或者技艺,比如云锦、宁绸在旗袍上的运用,这样会更有针对性。
新报:那么旗袍究竟可分为几类?
龚建培:目前来看,中国旗袍大致被分为“京派”和“海派”,这并不是以地域为界的,即并非北京的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京派和海派只是代表着旗袍在艺术、文化上的不同风格。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的标新,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新报:那么这次申遗会不会是“雷声大雨点小”?
龚建培:在南京的旗袍馆试展期间,我去过一次,你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小小的旗袍展馆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当时排队看展览的人把展馆围了好几圈,我问过展馆工作人员,他们说试展期间大约有36万人参观了旗袍馆。
这足以证明,旗袍文化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性和吸引力,所以我认为这次申遗即便不成功,也不妨碍其对于旗袍文化的推动作用,老百姓有需求,总要有人愿意来满足大家,如果申遗能成功,就是锦上添花。
旗袍变化多端风靡一时
随着民国的建立,服饰成为时代革新的一个标识。男性服饰以中山装为代表,女子服饰则将满人之袍进行了改造,诞生了汉人的“旗袍”。旗袍式样的改革过程中,摒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观点,第一次尝试将中华女性体态的曲线之美展示在世人面前,因此深得女性欢迎。
据王兴平介绍,汉人旗袍的流行,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此时,正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期。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她们竞相身着旗袍,让看惯了旗人旗袍、汉人对襟衫和袄裙的中国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快,旗袍成为民国时期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上至贵族女性、官场职业女性,下至平民家庭妇女,从十来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奶奶,都可穿着,成为一种“万能服装”。
张艺谋影片中的那种盖住脚面的“大衩”旗袍,流行于上世纪30年代初,被形象地称为“扫地旗袍”。1933年旗袍流行所谓的“大衩”,仅仅是衩高过膝。到1934年有的旗袍开衩到达臀部,而且腰身也变得更加紧窄,等到了1937年前后,开衩高度已经又出现了回落势头。
“事实上,1937年前后的南京城里,无论官宦人家还是市井主妇,所穿的旗袍都差不多,从款式到面料、装饰,大都倾向于俭朴,往日雍容华贵的旗袍变得简便、适体,深受当时女学生、女职员乃至闺阁小姐的喜爱。”王兴平说。
上世纪40年代,工厂女工中还风行一种简便型的旗袍,无袖无领或低领,不收身、小开衩、长度在膝盖上下,极为轻便、凉爽。“总体来说,民国后期旗袍的特点是长度减短,简朴旗袍流行,中华女性在简约中显露出自然、朴素、淡雅的美丽,成为这一时期的风尚。”王兴平说,此后,加上社会审美观念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变化,旗袍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服饰,仅在一些较为特殊的场合下露露脸,但高贵、典雅的气质象征则一直延续了下来。
各派别旗袍争奇斗艳特色鲜明
旗袍继承和发扬了清末旗装的特点。首先,旗装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其次,旗装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最后,旗装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除了民国旗袍外,“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也各有特色。据南京艺术学院设计系教授龚建培介绍,“京派旗袍”,具有鲜明的官派作风,显得华美却拘谨。"京派旗袍"相当保守,其整体呈现三角形,即上小下大,结构上胸、腰、臂都较多地采用了极为保守传统的直线条,将女性的体形美最大程度地掩盖掉。”
虽然如此,但龚建培也认为,京派旗袍很能够诠释出一种东方美,“京派旗袍所展现的是具有中国文化的美,它矜持、凝练、华美、端庄。”龚建培说,京派旗袍虽很保守,但色彩浓郁、绣花图案工艺繁复,显出一种华丽之美。
"海派"旗袍主要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流行,其风格吸收了西方服饰文化的张扬,又融合了日本洋装的含蓄,样式上更加淡雅、更具线条美。”龚建培介绍说,20世纪30年代风靡起的“海派旗袍”,一改“京派旗袍”的传统保守,大胆地采用洋装翻领,结构上也更趋西化,又迎合中国女性的体型,裁剪出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以更加凸显东方女性的线条美。在20世纪40年代,“海派旗袍”更是流行起“透、露、瘦”,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丝绸。其次,旗袍廓形修长紧身,尤其适合南方妇女消瘦苗条的身材特征。
文/摄 每日新报 记者 任博
声明:《民国旗袍拟申国家“非遗”》一文由倾城网(www.hercity.com)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发邮件到info@hercity.com处理!
6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