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周松芳专栏:旗袍曾很男性化

2013/06/19作者/周松芳来源/南方都市报阅读人次/3449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旗袍形成过程中,其实是直接模仿满洲女子服装、间接模仿男子服装,也表明旗袍产生的沿袭性而非革命性。《新东方杂志》1943年第5期张宝权的《中国女子服饰的演变》说:“长袍本来是满洲女子的土著服装,为了纪念八旗兵,才称做‘旗袍’。”…
  旗袍形成过程中,其实是直接模仿满洲女子服装、间接模仿男子服装,也表明旗袍产生的沿袭性而非革命性。《新东方杂志》1943年第5期张宝权的《中国女子服饰的演变》说:“长袍本来是满洲女子的土著服装,为了纪念八旗兵,才称做‘旗袍’。”说得颇在理。所以“式样很富男性感觉”。而汉族男子的服装,也是从清朝起始,才告别上衣下裳,穿起旗式的袍子,具有了粗砺的男子汉气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男女服装在上衣下裳这一最悠久的共性上有了分野。故“当男子受人攻击的时候,他会拍拍胸膛,申辩‘我不是穿节头衣服的人’,这就是说他不是女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旗袍都予人以男性化的感觉,也有称为长衫或袍的。如1926年2月3日广州《民国日报》抱璞氏《长衫女》说:“乃近一二年,穿长衫(旗袍)之女界逐渐增多,递至今日在广州市通衢大道之中,其穿长衫之女界,触目皆是,长衫女人大有与长衫佬抗衡之势。”又如,“民国十五六年间,时当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妇女着袍之风渐盛,然款式多保守,腰身概取宽松,袖长及腕,身长在足踝以上。因其近似男装,当时只有时髦的妇女勇于尝试。”(萧继宗《新生活运动史料》,载《革命文献》第六十八辑,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版)周瘦鹃着眼的也是旗袍的男性美:“妇女的装饰实在以旗袍为最好看,无论身材长短,穿了旗袍,便觉得大方而袅娜并且多了一些男子的英爽之气。”(《紫罗兰》1925年第1卷第5号《我不反对旗袍》)
  当然,后来以秋瑾这种“英雌”为代表的女子,受到时代氛围的影响,着力效仿男装,固然也有,但是,这毕竟有违男女有别之天然人性,旗袍终归要走向女性化。这一重要契机的到来,即西式收腰装袖等工艺的引入。这样,旗袍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前效仿旗妇既大且宽,足以御寒也便于上马驰纵的旗袍,变得既长且窄,衩子极低,仅足够表现窈窕阿娜,闲雅斯文,于做事走路,都不相宜。大约到1934年左右,旗袍从革命回归古典,既摆脱西化的模仿,也摆脱旗妇的模仿,成为时人吁求的“祺袍”或“中华袍”:“去年,中国都市社交界中,盲目的模仿西装而制成的晚装,曾成为时装的中心,可是1934年的趣味,无疑的是摈除着模仿式的倾向,而渐趋于在我国原有的旗袍美上发展了一部分西服之特点者。”(《妇女画报》1934年第17期《三四年趣味》)
  同时,象征勇武的男子旗袍———旗兵之袍———却在新时代里,变成文雅之袍了,甚至文雅到酸腐如孔乙己的长袍。再后来,男人穿长袍,就仿佛女人穿裙子,具有女性的特征了;曹聚仁解放后陪香港的长袍客人到汉口去,就这样被围观过。
6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