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在我国古代,男人可以同时拥有若干个女人,数目没有上限,只要你养得起,再多也不用担心收到法院的重婚罪传票。一般来说,皇帝是最有钱和最有权的,女人也是最多的。这么多的女人不能全都跟他一起过,否则再大的床也睡不下。于是皇帝就建立一座专供自己女人住的房子,我们称之为后宫。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后宫中这么多女人,经过排列组合,有多少台戏谁也说不清。为了防止乱套,后宫女人等级森严,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有个人进行统一管理。最有资格做这件事的人当然是皇后。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根据礼法制度规定一次只设一个,但有些皇帝花心成性,不喜欢和谁白头偕老,一辈子能换好几个皇后,所以,中国古代皇后的数量远比皇帝的数量要多。皇帝换皇后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为皇后早逝,有的是因为皇后失宠。前者属于命短,死了一了百了;后者属于命苦,活着不容易,想死又太难。
因为皇后不是终身制,所以嫔妃都把皇后宝座作为自己的终极奋斗目标,斗色、斗智、斗勇、斗法的暗战从来没有停止过,而皇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在脂粉飘香的后宫中,阴云密布、血雨腥风是这里的主要天气,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躲在暗角处的未知力量给黑掉。
皇后是后宫的中枢,地位独一无二,因此她也就成为后宫这个战场中的众矢之的。据统计,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皇后的寿命不长,大都是在四十岁之前死掉,有些甚至不超过二十岁。皇后命短肯定不是因为吃不饱饭,而是由于无人能体会的超强压力。
这样说有人可能不太理解,皇后能有什么压力,吃喝不愁,背后通常又有皇帝撑腰,只要不给别人压力就已经烧高香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这样,但皇后的压力不是来自眼下,而是未来。
我们知道,皇后尽管母仪天下,其实岁数都不太大,这个职位不是熬资历能熬出来的。她们昨天还有可能“养在深闺人未识”,今天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冷清的宫殿里,她们的心孤独而又躁动。
她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把皇帝牢牢拴在自己手里,一旦皇帝脱缰,她们就惶恐不安。她们怕自己失宠,怕冷不丁向她们飞来的暗箭。时间久了,她们的那颗善良鲜活的心就会逐渐变得坚硬和冷漠。无论是谁,只要是危及她们的地位,她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绝不留情。
然而,由于皇后身份使然,她们又必须表现出矜持、豁达、高贵、庄重的形象,这种内外的不同往往使得皇后备受煎熬。这种煎熬是火焰,如果不能烧死对手,就会烧死自己。遗憾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皇后都不是赢家,因为决定胜败的人是那个更难捉摸的皇帝。
皇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光靠打压对手还远远不够。如果自身没有资本,哪怕天下的女人都死绝也很难从挑剔的皇帝那里得到真正的宠幸。
首先皇后的容貌对皇帝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后宫佳丽众多,皇帝有很多选择,如果皇帝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长得不入流的皇后身上,我们很难有底气说这是正常的。因此,养颜打扮是皇后的必修课,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
皇后总有一天会年老色衰,色衰而爱弛,爱弛自然恩绝。一旦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觊觎皇后位子的人也就越多。按照这个规律,皇后就应该没有一个会有好下场。然而事实上又不是这样,这就说明除了容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砝码会在这场权力博弈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个砝码就是看你是否有生养儿子,如果你的儿子还被立为太子,那么恭喜你,只要你的儿子好好的,就不会有人轻易敢打你的主意。此为“母以子贵”,皇后当完还有可能混个太后当当呢。
但“母以子贵”这事也需商榷,因为我国古代还有段时期流行“立子杀母”的习惯。也就是说儿子要当皇帝,必须先把他的母亲给杀掉,以防止其干预政权。这事源于汉武帝,汉武帝临死前怕重蹈吕后乱政覆辙,就以“母壮子弱”为借口,把太子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杀掉。北魏时期,当权者就把这个原本是特殊情况才发生的事情推而广之:立子必杀其母。鉴于这项规定,宫中后妃们全都希望自己生的是女儿,估计这也是中国古代特定时期唯一一个重女轻男的地方。倘若有些后妃不幸生了儿子,她们也不愿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文成帝时期有位宠妃李贵人,一不小心生了儿子,且被立为太子。李贵人知道后悲痛欲绝,临死之前边哭边给自己的亲人写信,托付后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乐极生悲呢。好在这项政策没有被延续下来,到孝文帝时被废止,否则真不知会有多少人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
既然儿子可以作为制胜的法宝,估计很多皇后屋内都摆有送子观音的牌位。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些皇后患有不孕不育症,那时候没有妇科医院,她们不明原因,很着急,于是就开始想歪点子了。宋真宗时期,刘皇后因为一直无子,就把一个被皇帝临幸过的宫女生下的儿子据为己有。而宫女摄于皇后淫威,只能忍气吞声。后来宫女的儿子当上皇帝,才得知自己的身世。这事广为流传,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就是依此为蓝本编排的。虽然真实性很让人怀疑,但从人性弱点的角度来分析,还是能很好地反映出后宫争宠的不择手段与残酷的。
皇后有了容貌,有了儿子,只能保证她在后宫斗争中占据相对优势,要想成为终极胜利者还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可以说,不光是在后宫,在任何地方,智慧都是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
中国古代有把女人称作是水做的的说法,很多人认为这是夸女人清净,不像男人那么污浊。这样解释的主要依据是男人比女人更接近名利场,容易受到社会不好的东西影响,而女人天性柔弱如水,生活环境相对闭塞,所以能给人一种如水般的清爽。
但我认为,说女人是水做的,主要是为了体现女人具有水一样的处世智慧。在男权横行天下的社会里,女性处于弱者,弱者就意味着自己的利益更容易被侵害。皇后虽然统领后宫,而和皇帝相比,却是地道的弱者。皇帝要是不高兴,对皇后实行家庭暴力,她不会有居委会的大妈主持公道;皇帝要是有了新欢,要和皇后闹离婚,她也只有哭鼻子的份儿。皇帝可以随便找个借口休掉皇后,皇后却永远无法主动废掉自己的丈夫。
皇后受到如此多的不公,安慰是苍白的,反抗是无力的,坚持是绝望的,如果没有好的度量和耐力,不用别人使坏,自己也能把自己憋死。于是,后宫的女人,尤其是皇后,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学会像水一样耍太极。
水的处世原则是“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遇扁则扁、遇上则上、遇下则下、遇高则流、遇低则止”。老子也曾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为此,有些皇后在面对皇帝移情别恋的时候,没有把心悬在半空,而是体现出一种淡然的与世无争。你是否花心,随便你,反正也管不着,我吃饱睡足能享受一天荣华是一天,全当是赚的。不过,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时间久了,和行尸走肉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还有一些皇后,化被动为主动。皇帝不是喜欢美女么,行,我支持你,你说喜欢啥样的,我帮你物色一下。皇帝一看皇后这么大度,心中多少会有感动,觉得这个皇后不错,贤惠体贴,于是无论怎么与别的女子折腾,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还是无人能替代的。当然,皇后表面虚怀若谷,背后功课可不能少做,得时时提防与皇帝厮混的女人是否有野心,万一情况不对头,好早早做出应对的策略。可说实话,这种皇后虽然有城府,但活着也挺累的。
上面的两种皇后处世法则漏洞不小,胜败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功亏一篑。而历史上还有一种皇后,能凭借自己超人的谋略、强硬的手腕控制时局,有时连皇帝都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吕雉和武则天。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原配老婆,在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就已嫁给了他。根据刘邦当时的条件,吕雉估计也不是属于那种特别有姿色的女人。后来,再加上年龄增长,随军南征北战,她的容貌肯定更加不堪。但刘邦称帝后,并没有找个年轻貌美的小姑娘当皇后,还是选择了吕雉。根据刘邦的流氓习性推断,他绝对不是不想找,应该是有所忌惮。道理我可能说不清,不过我们可以看看吕雉都经历和做过什么事:
刚嫁给刘邦那阵子,吕雉烧火做饭、下地干活、生儿育女,一样都不耽误,说明她吃苦能干,身体好。
刘邦造反后,吕雉受到牵连,被关进大牢,身心备受摧残;出狱后又随刘邦转战军中,颠沛流离,可谓历经磨难。
楚汉之争中,刘邦败北,吕雉被俘,不但没有得到刘邦的宽慰,还差点让项羽给烹杀了。在做人质的那段时间里,吕雉每时每刻都承受着死亡的心理压力,要是一般人早就崩溃了。
吕雉被放回后与刘邦两地分居,好不容易回到丈夫身边,刘邦却已经有了新宠戚夫人,且戚夫人为其生了一个儿子。此时吕雉与戚夫人相比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优势,但她没有一直当电灯泡的打算,而是冷静观察,主动出击,终于夺回属于她的一切。
她帮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了统一的局面。
好了,光凭这些事迹,无论是后宫中那些蠢蠢欲动的嫔妃,还是将无赖进行到底的刘邦,都无法无视吕雉的存在。虽然最后吕雉并没有降服刘邦,但她却等丈夫死后开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如果她脑子一热,自个儿称帝,武则天也就不会那么寂寞了。
至于武则天当初是如何当皇后的,则无需我多说,因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的标签足以说明一切。
当然,除了吕雉和武则天,历史上比较强悍的皇后还有不少,如西晋时期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南宋光宗赵惇的皇后李凤娘,以及从来没有当过皇后却比皇后还牛气的慈禧。这些人都是后宫妃子们的奋斗目标,正是有了这个目标,才使得那些人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而事实是,决定活下去的人要比死去的人更需要勇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