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马伊琍:不谈理想与计划

2012/09/13来源/风尚志阅读人次/2380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坐在化妆镜前,一身短打扮,简单、干净;依旧清瘦的她时而蜷起身子,窝在椅子中摆弄着手机,像个孩子。看着在她笑称正做着有意义之事的化妆师手中,逐渐显露出不同于荧幕上,更有别于生活中的另一面,心中竟有一丝错愕与恍然。…

 

马伊琍:不谈理想与计划

  我就是个演员
 
  最近正在热播的连续剧《风和日丽》,我在里面饰演一位将军的女儿杨小翼。确切地说,这是个发生在1958到1983年的故事,表现了当时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剧中我的角色从十八九岁的学生一直到四十多岁,跨度非常大,但不同的年龄层都很吸引我,每个阶段都有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此大的跨度也是因为剧情需要。而且这是一部刚拿到剧本就很喜欢的戏。
 
  通过这部戏的演绎,我感觉到大抵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背景、环境相对单纯,所以人也相对单纯。因为单纯所以很有热情,应该比现在的年轻人热情;也有信仰,很容易被鼓舞起来。同从前相比,现代社会不那么单纯,关系也比较复杂,不太可能把热情放在一件事情上。那个时候可能我一门心思干事业就是事业,要学习就是学习,不会想太多。但同和现在的年轻人相比,不变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剧中出现了一些如织毛衣、做家务的镜头,那些都是真实的、自己本身就会的,不是为了剧情临时学的。这些当我还在上学时就已经学会了。其实七十年代的很多女孩子,尤其是上海女孩子都会这些,像毛线活,都是从妈妈那里学来。妈妈也是她们的妈妈教的,一代代传下来。
 
  先前一部都市题材的《双城生活》,剧中真实反映了非常现实的“双城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去演一位北京大妞,而且剧中的那个女孩的确有一点混不吝。但外界看来的这种角色差异,对我来说并非如此。我没有觉得北京女孩和其他城市的女孩有什么区别,每个城市的女孩都有这样和那样的姿态。我并不想把她们去归类,我们就是个演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部戏也不是为了告诉大家北京人和上海人的区别。拍这个戏是为了告诉大家,在现在这个社会,南北两地应该需要学会包容和接纳对方,而不是排斥或者加深两地文化差,这一点在排演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一开始有很大差异,后来开始慢慢地包容,甚至学了对方的一些特点。

  从去年的《双城生活》开始,出现了三道杠女友这一名词,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每个人都有一个心里的三道杠。

马伊琍:不谈理想与计划

  对自己要有要求
 
  平日里,我的工作不太忙,所以能够很好地调整。怎样掌控全靠自己调整,工作、家庭怎样安排是一门必修课。
 
  我明白,自己是个演员,对自己肯定是有要求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把手里的工作做好,不会苛刻要求自己。演员,这是一个很被动的事业,不是你想要完成什么就能完成,没必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工作上,我从来没有既定的计划,遇到好的剧本、角色就会接下来。不回刻意使自己处于过度忙碌、无所适从的状态。
 
  同几年前相比,我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改变,一直都是重事业重家庭的人。没有多大改变。只是每个年龄阶段要做这个阶段之事。
 
  排演过程中会一遍遍琢磨、演过以后也会思考,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我是一个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的人,不会把工作牵入生活,更不会出现沉浸在剧中无法跳脱的情况。
 
  每一个演过的戏、合作的导演、演员,我全部都记得。每一个瞬间都令我印象深刻,每一部戏都给自己影响很大、感触很多。
 
  我曾在微博上说道:出道时特鄙夷“偶像剧演员“这几个字,二十多岁的整个阶段都在演各种文艺的有跨度的深沉纠结苦情女性来试图摆脱“偶像”两个字,整30岁却遇上《奋斗》爱不释手,发现偶像的真正意义:直面人生拥有自己的态度!直至现在。这段话并没有很特别的意思,只是发现在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中国的偶像剧拍得不好。那个时候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社会舆论都是这样,如果说那时候一个演员只漂亮不会演戏,都是偶像演员。想让大家想起我们的确有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我本身发生了多大变化。
 
  如今,中国的偶像剧中并不是花瓶放在那里,它有寓意在其中,可能比起一些情节剧拍得更好。所以现在如果再说偶像演员,没有人觉得这是个不太好的职业。而且,中国现在的电视剧环境越来越好。我经历了那个时代,看到了转变所以有这样的感想。这些事情的发生、发展,也不会同周围的人聊起,只有演员自己会想。

  每一位演员的起步都很困难,刚毕业时要在家里等戏,有些焦虑、苦闷,每个演员都要经历这些。我是我们班混得相对较好的,大部分人一直没戏拍,也没有办法只能等,自我的心态调整,顺其自然。

马伊琍:不谈理想与计划

 

  我就是个过日子的人
 
  每部戏拍完都会很累,不想拍了,进入短暂的倦怠期。之后,会调整一段时间。不工作,做些自己喜欢干的事。
 
  我是一个生活特别普通的人,生活中没有某些特殊的爱好,就是一个过日子的人。不拍戏的日子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看电视、逛超市、买买东西、见见朋友、看看电影,就是这样,不会突发奇想,因为我没有这个机会,我需要带孩子。
 
  合作过的很多导演自己都很欣赏,不论是现在合作的还是刚刚做演员时合作的,每一位印象都极其深刻,历历在目。不管是好导演还是有问题的,都能带给我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他人的好坏、是非我不会去评判,也没有资格去评判。怎么做是别人的事,你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才是自己的。不是一个非常棒人才能教会你什么,也不是一个很烂的导演你学不到什么,都能学到东西,就看自己的态度。打从一开始我就明白,即使拍烂戏也能明白很多道理,不拍烂戏怎么知道什么是好的。这些东西没得教也教不会。
 
  我没有特别想要挑战的角色,曾经出演过的每一个角色我都很喜欢,既然自己选了她我就一定是很喜欢的。角色本身与故事同样重要,都是吸引我的因素。就像人生当中有太多太多重要的机会,每一个都是相辅相成的。每件小事都做好,形成一个自然、良性的链接,事情自然会顺水推舟地完成。
 
  每部戏之于我都要有一点点难度,就像在《风和日丽》中我的角色年龄跨度很大的,如果没有难度就不会接。有一点压力比较好,既然我选择它,我同时也选择接受。
 
  多城好生活
 
  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的“双城”,就像之前提到的《双城生活》,的确是很现实的问题。不仅仅是我,每个演员一直都在过双城甚至多城生活。将近二十年的多城生活让我已经没有太多感受,早已不会有漂泊感了。其实在这样的时代,过这样的生活还挺有意思的,也是我必须接受的体验。
 
  这样的多城生活打从大学毕业就开始了,最长在一个城市不过4个月,我也不会想要定下来。一个城市呆久了、腻了,很想走出去,换一个地方生活一下。
 
  现在的生活张弛有度,一面忙于工作,一面又要顾及家庭,尤其是女儿。我现在依旧每天都要送她上学,这是固定不变的。每天我的妈妈会为她梳头发,编好看的辫子。现在她还太小,每天的生活也很简单,倘若今后她要面对的事相对复杂,我会告诉她事情可能性,但怎么决定是孩子的事,要她自己去经历。
 
  因为我们夫妻二人都是演员,女儿从小就会看我俩演的戏,也能分清现实中和电视中的父母,对她来说一点也不奇怪,再正常不过。不需要有人告诉她,我家的环境就是这样的,她也不会问为何现实中和电视中会有两个父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如果说到对女儿的希望,健康成长,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就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父母对我的希望。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一个危害社会的人,整天无所事事、给大家带来危害的人。成长中偶尔犯小错误没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向,只要她能学会掌握自己的大方向。
 
  生活中的我没有固定的安排,看电视、逛超市只是我每天都要做的事,没有特定的方式来减压。烦心的事需要分情况,有的不能同家里人说,说了家里人会担心。有时会找朋友,聊聊就会好很多。
 
  学对自己最有用的
 
  童年时,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而且是坐在后门边上的那个。但后来售票员取消了,都是自动售票。但这个社会有那么多职业可以选择,没有必要为此失落。如今能成为演员,也是我一直没有想过的,直到一日戏剧学院来招生了才决定。
 
  上学的时候,最令我头痛的是数学。现在的小学生还要学奥术,在我看来实际用处并不大,学些对自己最有用的就可以了。今后除非孩子非常喜欢这类东西,否则我不会勉强她。好好地学习如何做人、观察这个世界、怎样与人交往、怎么做些有用的事才是要紧事。功课方面,得个奖或许会为学校争得荣誉,为自己加个分,但这对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并无太大帮助。有的人会在自己喜欢的、感兴趣领域有所发展,术业有专攻,我不可能要求她面面俱到,这也绝对不可能。每个人有一个最擅长的把握好就可以了。
 
  与头痛的数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生物,我对它非常有兴趣,比如染色体配对这类的知识现在都记得。直到现在我也非常喜欢研究医学、人体器官、病理等。刚开始学生物的时候,因为没有听进去,考试只有三十多分,后来在家里慢慢看书,发现挺有意思的。到了高中,学的知识都像血型配对、显性隐性基因遗传这类更深更复杂的知识,更有意思了。也只有有意思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可能得高分。教得不好或者学科本身没有意思,没有几个人会学得好,兴趣还是最重要的。
 
  现在,我对未来没有计划,只想把现在做好。很多事情不能提前预知,我也不能做万全的打算。所有的事情到了发生的那一刻都会发生很多改变,人、社会、天气,没有必要去做长远的打算。有些事可以未雨绸缪,但理想与计划绝对没有万全之计。
6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