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小说成功转型正剧范儿
最近“后宫戏”无疑成为内地荧屏的热词,但《武则天秘史》、《后宫》等剧的连续播出,完全将此类题材拉向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的深渊,“狗血”、“色情”、“雷人”、“抄袭”倒尽了观众的胃口,创作者目光的短视、创作态度的随便导致仅仅刚刚几部剧的粉墨登场就已经伤害到了原本无辜的题材本身,传言逼得广电总局欲出手整治乱象。
其实,“后宫戏”原本是一个“可看、可品、可思、可挖”的题材,美人们“拼心机、比城府、争皇宠”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其命运的悲惨、人性的扭曲与制度的戕害。正在热播的《后宫甄嬛传》(以下简称《甄嬛传》)便透出了对表象之下的反思。
逆势:个别烂戏坏了整个题材
《甄嬛传》开播前,郑晓龙导演在接受采访时笑称,“‘甄嬛’可以终结这类题材了,这种戏也就到此为止吧。”郑导的一句玩笑话也多少透出他对后宫戏扎堆儿现象的看法。
影视作品,尽管题材有限,但每一部却都可常拍常新。关键看怎么拍?当某些投资方和创作者被“唯利”蒙了心,目光也就变得“短视”了。一类题材的火爆后势必引发一通近乎破坏性的滥挖,结果只能伤及到观众对题材的排斥和抵触,已经播完的几部宫廷剧的累加效应便起到了这种负面效果。
以《武则天秘史》为例,就是绝对的“重口味”,内容上将“煽、色、腥”发挥到了极致,该剧搜索的关键词“床戏”便是最有力的证据。奉劝已经牢牢占有平台优势的湖南卫视真是没有必要拿这种神作博收视。再看随后播出的几部,或狗血、或抄袭的路数集结成的连锁效应,难免将“后宫戏”置于被媒体口诛笔伐的境遇。荧屏中的“后宫”中还在斗得你死我活,观众却早已通过遥控器将其统统打入“冷宫”。
风格:宫斗也可拍出正剧范儿
正在播出的《甄嬛传》能够扭转观众和业界对后宫戏的印象吗?在郑晓龙看来,他不愿意把自己历经两年精雕细琢的作品与上述剧目轻易地归堆儿。
一如郑晓龙的其他作品,《甄嬛传》走的仍是正剧范儿。如果说《金婚》走的是现代社会中普通夫妻五十年的生活流,那么《甄嬛传》就是清代皇宫嫔妃一生的成长蜕变史。
甄嬛,原本是单纯、善良、质朴的官宦之女,进宫后历经被嫔妃阴狠算计、父亲蒙冤流放、家族遭遇陷害、爱情沦为权力的工具等一系列的打击后,为求生存、求自保、求上位,其人性中潜在的“阴狠、毒辣”逐渐被激发出来,后宫中“处处提防、时时算计、步步惊心”的生活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全剧用一种娓娓道来的风格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煽情、不狗血地描绘出了女性沦为制度牺牲品的悲惨画卷。据郑晓龙介绍,全剧是“甄嬛平躺在床上……画面浮现其跌宕一生”的开放式结尾,没有对权力的膜拜,她是生是死都不重要,在历尽沧桑、大落大起之后,人的心已经彻底死了。
情节:加重“前朝”戏份
《甄嬛传》原本也可以走偶像范儿的戏说路线。原著小说中,时代背景是架空的,男主角玄凌也只是二十五六岁。
但郑晓龙为了更接地气,将之放在清雍正年间;为了更加厚重,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对“后宫”戏进行删改保留的同时,又增加很多小说中没有的“前朝”情节。“我的原则是,有历史记载的就尽量遵循。像反映雍正勤政节俭的一面,他对卖官鬻爵的痛恨惩治以及对葛尔丹叛乱的平定;也有展示他暴君的一面,如大兴文字狱。”
演员:不走偶像路线
选择陈建斌,也是为了能和历史上四十五岁登基的雍正更加贴近,即便顶着眼下四起的质疑,郑晓龙依然坚持自己当初的选择,“我不是拍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这个皇帝不能荒淫无耻,不能风流倜傥,不能至情至性,那会削弱戏的厚重感。陈建斌恰到好处地演出了一个皇帝在平衡前朝后宫时费尽心思又无能为力、诸事了然于胸但又多有无奈的尴尬。”
郑导强调,《甄嬛传》更深刻的含义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这点观众能否领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76集的篇幅中,郑晓龙用一种不疾不徐的节奏、娓娓道来的风格和内敛的张力,却也描绘出了宫廷里的步步惊心而绝非风花雪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