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旗袍收藏家马元浩先生在“盛世长城”举行的一个关于古董旗袍的非公开展览,让人恍惚间走进旗袍冷艳沧桑的岁月。
如果说白先勇笔下“永远的伊雪艳”在台北也“仍然穿着她那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一径那么浅浅地笑着”,有着我们所熟悉的妖娆的话;那么,张爱玲所描述的那穿着旗袍的女子,则是另一种情调———三朝回门的铮铮,褪下了青狐大衣后,“里面穿着泥金缎短袖旗袍。人像金瓶里的一朵栀子花”;而章饴和对“最后的贵族”康同璧的描写,则透露出旗袍过尽浮华的矜持、高贵与沧桑,“青色暗花软缎通袖旗袍,那袍边、领口、袖口都压镶着三分宽的滚花锦边”……
然而旗袍的韵味在文字中终究与人隔了一层,而眼前的这些或紧身剪裁的长身旗袍、或压金绣银的及膝旗袍,以及墙上挂着的古董旗袍的摄影和油画作品,让人穿越了近百年的岁月,看到了旗袍这一被国外称为“chinadress”的古往今来。
马先生说,旗袍源自清代女人的装束。硬领、直筒、剑袖的剪裁与人们印象中极尽曲线勾勒的旗袍大为不同。所以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30年代到达了它的顶峰状态。由于上海一直崇尚西式生活方式,以至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有致的女性美,由旗人直筒式长到脚踝的旗袍,改为剪裁合腰身了;袖子由宽大而窄袖,加上高领,也有下配长裤的;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袖子短到手肘以上,和肩宽差不多了,甚至有镂空纱的,隐约露出香肩和前胸。
从上世纪30年代的鼎盛,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残留的美丽。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旗袍渐渐淡出国人的生活,成为喜嫁乃至咨客的服饰。中国都市女人身上穿着的服饰已然全盘西化,旗袍风光不再。
潮流周而复始,当民族风成为近年来时尚界的最大主题时,旗袍再次被人们所关注。在几大国际电影节,章子怡、巩利等中国女星身着在传统样式基础上大胆改良的旗袍。就连许多欧美名媛也无法抗拒这股中国旗袍时尚风,西方知名服装设计师也纷纷引入旗袍元素。
而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更将人们对于旗袍的热情推到极致。张曼玉身上的近30套旗袍呈现出的迷人风华,将人们带回到上个世纪的百年记忆里。而旗袍经过近百年的风云变幻,终于在新世纪里回归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