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辛亥革命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生死博弈

2011/10/19作者/裴钰来源/摘自《辛亥革命》阅读人次/2732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如果袁公真心拥护共和,结束清朝专制。”孙中山一顿,“那我就让位给他。不过,总统就是总统,不必再加临时二字。”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如果袁公真心拥护共和,结束清朝专制。”孙中山一顿,“那我就让位给他。不过,总统就是总统,不必再加临时二字。”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这天是12月27日。孙中山接见起义各省代表,有代表提出在汉口开代表会时,集体商议若袁世凯反正,则推举他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不仅表示同意,而且,进一步明确提出,袁氏可以直接就任正式大总统。所以,与会代表非常震惊。孙中山的这个表态,迅速被人密电袁世凯。

  袁世凯接电,满心欢喜,误以为革命党将为他保留总统大位。同日,又接唐绍仪电报,电请召集临时国会,公决国体问题。于是,袁世凯马上招来徐世昌商议,对徐世昌感叹道,共和国体已是大势所趋,不过,对于皇室,自己作为内阁总理大臣,不便开口提议,如果按照唐绍仪的计划,由临时国会提出,便可加以公开讨论,这是“缓脉急受”之法。

辛亥革命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生死博弈

孙中山与袁世凯

  徐世昌只好附议,密陈奕劻,得到奕劻的许可。袁世凯便动身前往奕劻寓所,说服奕劻接受此议。当晚,召集皇室亲贵到奕劻府中讨论,载泽未到,决定由内阁奏请皇太后召集王公大臣会议。

  12月28日,隆裕太后召集“近支王公会议”,奕劻首先发言,表示可以接受唐绍仪的建议,召开临时国会,公决国体问题。毓郎、载泽强烈反对,但都说不出什么理由,其他人赞成奕劻的意见。隆裕太后当即下谕,采纳唐绍仪的意见,召集临时国会。

  出乎袁世凯意料的是,当日,到上海欢迎孙中山的代表返回南京,由马君武报告与孙中山会晤的情况,交由各省代表会议讨论,经过协商,代表们推翻了孙中山的提议,决定“没有必要”为袁世凯保留总统职位。当晚马上举行预备会,选举临时大总统候选人。当夜,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候选人3名——孙中山、黄兴、黎元洪。

  29日10:00,南京市丁家桥江苏咨议局,17个独立省45名代表正式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由浙江代表汤尔和主持选举会。经过投票,孙中山得16票、黄兴1票,黎元洪0票,唱票结束后,立即向世界各国、海外华侨、国内各地,通报孙中山当选临时政府大总统。同时,致电各省都督府,每省派遣3名议员,到南京组织参议院。

  南北和谈已议定清帝退位,袁世凯继任民国大总统。但这个结果一夜之间被推翻,南方紧锣密鼓地选出大总统,第一时间公之于众,其速度之快,远远超出袁世凯的预计。

  孙中山立刻通电全国:“……诸公不计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务,文敢不黾勉从国民之后,当刻日赴宁就职。”电文中一个“刻日”,更是不给袁世凯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更为巧妙的是,孙中山又致电袁世凯本人:

  “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在电文中,孙中山表面上是许诺“虚位以待”,但是,实质上,第一,将南方提前加速建国的责任,归结为袁世凯“自避”。第二,并没有明确“将来”到底是什么时候,清帝如果真的退位,那袁世凯是否能接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呢?孙中山并没有明确表态。

  1912年1月1日,南京总统府,孙中山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宣读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议,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只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这个誓词一方面申明大总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公布了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的三大条件,一,清朝退位;二,国内实现和平;三,世界各国承认民国。给袁世凯接任民国总统,在“清帝退位”之外,又加了两个条件。

  袁世凯有大野心,又善于利用时机,武昌事起,举国遑遑,清廷授袁世凯军权,大有可为之时,一方面挟北方之力,和南方接洽,一方面,借南方势力,以制北方。南方革命党明白袁世凯绝对不会推行共和民主,但是,革命党人又想利用袁世凯推翻清室,所以,对袁世凯极尽虚情假意,全力拉拢。革命党和袁世凯毫无合作的诚意和政治基础,这一点,彼此心知肚明。民国迅速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一系列组合拳,招招击中袁世凯要害,彻底颠覆了袁世凯的计划,即直接承接清朝法统,这在事实上浇灭了袁世凯的个人皇帝梦。

  袁世凯在北京暴跳如雷,北洋军将领纷纷请战进攻南京。民国政府也不示弱,以硬抗硬,以北伐对抗南下。1月4日,孙中山致电陈炯明,下令广东出兵北伐 ,电文说:

  “中央政府成立,士气百倍,和议无论如何,北伐断不可懈……宜速进发。”

  为了鼓励士气,11日,孙中山宣布出任北伐军总指挥,黄兴为陆军总参谋长,并制定北伐方略,士气如虹,袁世凯的武力恐吓彻底失败。袁世凯终于认识到,革命党已非昔日可比,民国已建,名正言顺,自己真的使用武力征伐,未必能获全胜,即使是取胜,北洋军也会实力大损。更何况,自己长期公开表态倾向共和政体,真的要武力进攻南京,无异于自抽耳光,自毁政治声誉。现实已然大坏,不如退而求其次,南方没有在名义上废除承诺,自己在理论上仍然可以在清帝退位后接任民国总统。所以,袁世凯强压满腔怒火,不敢和南方彻底决裂。

  但是,民国的建立令清廷极端恼怒,袁世凯不得不做出强烈的姿态应付清廷。于是,袁世凯迅速撤换和谈代表唐绍仪,鼓动北洋军在湖北前线蠢蠢欲动,大有要和革命军决战的态势。一时间,国内舆论都认为南北和谈必然中止,内战必将爆发。

  实际上,袁世凯仍然密令唐绍仪继续留在上海,做南北双方的局外调停人,仍旧和伍廷芳进行秘密协商,务必维系南北议和不至破裂。

  1月14日,唐绍仪奉命给伍廷芳发电报,通报清廷正在研究退位问题,并询问袁世凯接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事“有何把握”。伍廷芳接电后,当即请示南京。南京方面表示希望袁世凯兑现承诺,黄兴和黎元洪陆续出具保证书,保证只要清帝退位,他们保举袁世凯当民国大总统。革命党担心袁世凯有诈,或是缺乏诚意,于是,南京派汪精卫赶赴北京,督促袁世凯勒令清帝退位。

  袁世凯此时推倒清廷易如反掌,不过,这时,一个最关键的人物尚未表态,那就是孙中山。没有孙中山的明确支持,袁世凯是绝对不会草率出手的。

  经过仔细斟酌,孙中山致电袁世凯,大意是,如果清帝退位,我必将实行诺言,辞职下野。但唯独不承认袁世凯为临时政府大总统。

  1月27日,孙中山更是致电北京各国公使,大意是,袁世凯的方案是清朝政府、民国政府同时解散,由他另组新的政府,这个方案,“民国政府万难照办”,“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非为袁也”。这封电报,打掉了袁世凯重组新政府的计划。

  这两封电报,终于令袁世凯丧心病狂,跳将起来!袁世凯当即下令北洋军迅速备战,准备渡江。并立即致电黄兴,赤裸裸地威胁道,如果南方不履行承诺,清帝不会退位,北洋军会全力进攻南京。

  此时的黄兴,苦心忧虑,他深知北洋军实力,而且,南京临时政府断饷断援,军政危急。所以,他赶往总统府,谒见孙中山。黄兴说道,临时政府不是由国会选举产生,所以,必须加上“临时”二字,不是长久之计。等革命完全胜利后,国家重心便是召开国会,实行全国选举。届时,袁世凯必须参加民选,他若不得人心,自然下台,民国还是人民的。

  孙中山释然道,克强,我忧虑的问题不是个人名利。现在看来,“拒袁”不如“限袁”,我让汪精卫巧作周旋吧。二人商定,马上给北京的汪精卫发去急电。

  当汪精卫看完孙中山的“拒袁”电时,一惊,认为锋芒过露,民国成立,已具法统,这时,清帝退位,乃是民清更替,袁世凯不是承接大清,而是继任民国第二任总统,国内各地革命党有人心,有兵权,何惧袁世凯!所以,汪精卫赞成速成和议。午夜时分,汪精卫又接到南京密电,展开一看,知道孙中山已经退让,心中释然,便星夜赶赴袁世凯寓所,周旋说,前一封电报为幕僚所发,孙先生并不知情,他完全遵守以前的和议商定。

  袁世凯却不理会。

  汪精卫如实向南京汇报。黄兴大急,当夜留宿总统府。

  “既然党内同志都认为此计可行,我也不再坚持”孙中山对黄兴说。当即,复电袁世凯,表明自己的态度,大意是,暂时承接,虚位以待,誓词俱在,天日共鉴,望早定大计,以慰国人。 

7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