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集才情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2011/07/21作者/张意忠 来源/摘自《民国记忆》阅读人次/5923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她风华绝代,才情横溢。她的美貌为世人艳羡,她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她的爱情故事为世人津津乐道……她的一生就像一曲天籁之音,虽来自人间,却如天响,流畅、激荡、悦耳、甜美——林徽因。…

  她风华绝代,才情横溢。她的美貌为世人艳羡,她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她的爱情故事为世人津津乐道……她的一生就像一曲天籁之音,虽来自人间,却如天响,流畅、激荡、悦耳、甜美——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年),福建闽侯人,父亲林长民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后任北京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长。林徽因天生丽质,有着超人的才智以及美妙的歌喉。家庭文化氛围的滋养,西方雅典文明的长期熏陶,使林徽因不仅充满东方美人的神韵,而且渗透了西方仕女优雅高贵的气质。岁月的流逝并没能掩盖她的名字,她是美貌与气质的完美结合,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

一、诗人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有明显的新月诗风格。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上。紧接着她又先后在《诗刊》、《新月》、《北斗》、《大公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作品。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作风格如人,不仅清丽温婉,而且韵律自然,深受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推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还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曾这样评价母亲:“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二、建筑学家

  当林徽因不到20岁时,就立下了学建筑的志愿,因为她觉得建筑是一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而且建筑所需的不只是奔放的创造力,更需严谨的测量、技术的平衡,以及为他人设想的体恤和巧思,这能让她的聪慧、才干和天分都得以施展。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集才情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她是建筑学家,她的丈夫、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对学生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她”给画上去的。1928年春,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学成归来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当时,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那次比赛的最高奖金。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辞去东北大学的工作,加入了由梁思成等人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在我国最早应用现代科技对古建筑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学术团体,性质相当于中国古建筑研究学会。1931年至1937年期间,营造学社成员主要做了两件意义非凡的工作:一是以故宫建筑群为样板,以故宫内的工匠为师,参考民间建筑则例,编成第一本以现代科学观点、方法、语言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的读物——《清式营造则例》。这本书的出版破解了古代工匠们的千年密码;二是以河北蓟县的唐代建筑独乐寺为开端,对华北、山西、河南及江浙的1823座古建筑做了实地测绘考察,并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出版了《中国建筑参考图集》10集。林徽因协助丈夫梁思成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渐使学社成为在中国和世界享有盛誉的学术组织。为了抢救掩埋荒野、即将被遗忘的珍贵古建筑,完成《中国建筑参考图集》的出版,林徽因和丈夫一起远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地实地考察、研究、整理。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古建筑物两百余个,获得了许多远溯唐宋的发现,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人的认识并加以保护,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梁思成夫妇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还写下了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部分篇章为其与梁思成合著。抗战期间颠沛流离,她的病情不断加剧,最终恶化为肺结核,这在当年属于不治之症。她病体支离,却还要陪着梁思成翻山越岭到处寻访古建筑。他们寻访到那些古桥、古堡、古寺、古楼、古塔,透过岁月的积尘,勘定其年月,揣摩其结构,计算其尺寸,然后绘图、照相、归档,他们的足迹刻印在中华大地诸多的历史和地理场所。1948年年底,解放军包围了北平。梁思成夫妇想到古城无数百年建筑可能毁于战火,日夜不眠,寝食不安。1949年初的一天,两位解放军拿着一张北平军用地图突然来到梁思成家,他们要求梁思成夫妇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一举动让梁思成夫妇十分感动,随即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他们立即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这本书后来演变成《全国文物保护目录》。她协助丈夫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题。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夫妇二人共同执教于建筑系,为培养新中国早期的建筑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徽因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和教学任务,而且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她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介绍我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十余篇。在林徽因的建筑论著中,她总是将建筑学家科学、严谨的精神和作家的浪漫、唯美的气质结合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周严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中国古建筑在艺术方面的高超成就。读她的论著,不枯燥、不艰涩,反而像在读一篇美文,愉悦享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林徽因外,没有人能够将科学与文学融合得这样生动。

  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计划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1952年,她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还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她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林徽因还十分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并亲自参加试制。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目睹明清古城被野蛮拆毁,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抚砖痛哭,惋惜不已。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当时负责解释拆除工作。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不久,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说:“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声,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三、设计国徽

  参加新中国国徽的设计,是林徽因事业上的一个辉煌。新中国宣告成立前夕,全国政协筹备会于1949年7月10日在各大报纸发布启事,征集国旗图案、国徽图案、国歌歌词。国徽图案的设计要求是,具有中国特征、政权特征,须庄严富丽。8月20日应征截止,收到应征国徽图案900余件,选出28件送国徽评选小组初选,但均被否定。几天后,刚成立的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召开首届全体会议,主席团正式决定,再次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清华大学担当了这一重任。梁思成因事务繁多,无暇顾及具体设计工作,仅承担了组织领导责任,实际的设计任务基本由林徽因和她的合作者、年轻助手完成。国徽设计中许多新的构思都是林徽因首先提出,并勾画成草图的。当时林徽因正在病中,家里的客厅变成了“作坊”,有时她只能坐在床上,面前搁一块木板便是“工作台”,她完全忘记了自己重病在身。经过一个月的奋斗,10月23日,林徽因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完成了第一稿。1950年6月11日,经全国政协常委会讨论,议决采取由另一美术家小组设计的天安门作国徽图案。但梁思成认为,“这个图稿看起来好像一个商标,颜色太热闹庸俗,没有庄严的色彩。”这是他和林徽因的共同看法。出乎意料,会后当天周恩来亲自邀请梁思成,再按政协常委会的要求,组织清华教师重新设计国徽图案。翌日,梁思成在家里开会(由于林徽因病重,会只能在家里开),扩大了设计组成员。林徽因分配各人搜集资料、设计细部,强调细部与整体关系,组织他们共同参与完整方案的构思。她启发大家讨论国徽和商标的区别,反复说明,国徽代表国家,包含政权,如果用色太多,就会显得轻率艳俗,会让人感觉像商标。因而国徽图案应该庄严稳重,又不妨富丽堂皇;要象征化、图案化、程式化;要有民族特色。图案要能够雕塑、能做证章、做钢印和其他印章,还得便于印刷不宜走样。听了林徽因的精辟见解,同事们好比上了一堂精彩的设计课,客厅里你言我语,热情和信心一起高涨。林徽因、梁思成大胆突破了以天安门为主体的设计要求,缩小其在整个图案中的比例,突出五星,表达了新政权的特征。比例缩小后的天安门,虽小却落落大方。与此同时,美术家小组也提交了再次修改的国徽图稿。6月20日,全国政协再次召开全体委员会,审议两个国徽图案,决定从中确定一个,周恩来总理亲临会场。会上大家众说纷纭,气氛热烈。周总理注意到一直沉默不言的李四光,悄悄走到他座旁问:“李先生,您看怎样?”李四光指着左边清华的图案说:“我看这个图案有气魄,天安门上空像是一幅整个天空一样大的五星红旗,气魄很大;下边,天安门前的广场也显得宽广深远,气势恢弘。金、红两色,使得整个图案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对称均衡,庄严典雅又富丽堂皇。我赞成清华大学这个方案。”周总理再次看了两个方案,问大家是否还有其他意见。停顿片刻,看没有人发言,就说:“那么好吧!就这样决定吧!”周恩来还建议将图案中的稻穗向上,这样显得更挺拔。

  清华国徽设计的组织者和主持人主要是林徽因,这在国徽设计小组成员朱畅中的回忆《国徽诞生记》中可以清楚看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在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家中召集营建系教师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一同开会,组成国徽设计小组。”“林徽因先生首先给我的任务,是让我去画天安门,她要我去系里资料室找出以前中国营造学社测绘天安门的实测图作参考。”“林徽因先生提出了‘国徽’和‘商标’区别问题,进行讨论。林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国家的‘国徽’和家族‘族徽’以及一些商品的‘商标’,作了分析比较,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梁先生也阐述了自己对国徽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决定性的日子是1950年6月20日。政协全委会在当日下午召开国徽审查会议。周恩来总理和到会成员对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两家提出的方案进行了审议,最后,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第二图当选。在这庄严的时刻,受特邀出席大会的林徽因泪花簌簌。国徽设计是林徽因事业的顶峰。

四、与三个男人的爱情

  人们津津乐道林徽因文学和建筑领域上的突出成就与贡献,也关注她丰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她那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纯美爱情故事曾感动了无数的性情中人。她是让诗人徐志摩神魂颠倒的情人,让学界泰斗金岳霖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建筑大师梁思成患难与共的妻子。林徽因的一生沐浴在真爱里,在她一生爱的记录里,交织着三个出类拔萃的男人,三个男人的真爱成就了这位性情才女。她“爱思成,爱自己的家胜过一切”,又以不同方式真诚地爱着父亲、徐志摩、金岳霖、朋友们。

  美丽的邂逅,归于残片——徐志摩 1918年,徐志摩北大肄业以后前往美国留学。后来因为崇拜西方哲学家罗素,他离开美国,来到英国留学,希望在英国能够亲耳聆听偶像的讲学。可是,徐志摩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不久前刚刚去中国讲学了,遗憾的徐志摩只得在剑桥附近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来,等待罗素归来。就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且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当年林徽因16岁,还是个中学生,是扎着长辫的16岁花季少女,像一只翩飞的蝴蝶;徐志摩24岁,已经为人夫、为人父。正值青春芳华的林徽因,纯洁懵懂,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共同的理想和志趣让林徽因和徐志摩相谈甚欢,他们相约在波光潋滟的康河上泛舟游玩,在康桥上指点美景、赋诗吟唱……面对这样一个如此美好的女子,徐志摩一下子就被林徽因吸引了。他十分欣赏这个出生在旧时代,却拥有着新女性才学的小姑娘,林徽因的端庄、秀丽、风采更让这位浑身洋溢着浪漫情怀的诗人难以自禁。他曾经给林徽因写过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没有想到,这封信却把林徽因“吓倒”了。不久,林徽因随父亲提前回国,与徐志摩不辞而别。岁月流转,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见时,林徽因已与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了婚,即将嫁作他人妇。虽然如此,徐志摩与林徽因依然保持着来往,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愉快地以书信交流。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还经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帮助她发表了一些诗作。“她天生丽质,……她的美丽,已为许多青年男子倾倒。然而,却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以一个诗人独到的慧眼,从她谜一样的眼睛中,读出她与生俱来的忧郁。”“初相识的时候,这目光就让她的心不可名状地跳了一下。”第一次见面,林徽因就给徐志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徽因外表的美丽,蕴于内而体现于一颦一笑的大家闺秀的气质都让徐志摩赞叹不已。随着交往的增多,徐志摩发现,这个梳着两条小辫、像是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不仅俊秀可爱,而且思维活跃,见识明澈。她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悟性都超出了她的年龄。时间越长,林徽因的聪慧、幽默、追求独立、坚持己见等等内在的品质越来越散发出迷人的光辉,让徐志摩深深折服。他们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浪漫无比的诗人,少女怀春,诗人多情。于是,两颗心在康桥的柔波里怦然而动了。从此,徐志摩成了林家常客,康桥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可以说,是徐志摩带领林徽因进入诗的殿堂,她被誉为新月派女诗人;而徐志摩的诗人名号,则是林徽因送的。她激发了这位诗人的创作灵感。一见钟情的徐志摩诗兴大发,一发不可收拾,不再想做哲学家,而成就为一位诗人。1924年,是林徽因在上流文化社交圈开始崭露头角的一年。那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与林长民之邀来华访问,林徽因任泰戈尔的翻译。在北京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徐志摩和林徽因站在泰戈尔左右的照片被当天北京的各大报纸以醒目的版面刊登出来,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中以李欧梵在《浪漫一代》中的描述最为传神:“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民国初年这如诗如画的一幕,至今仍传为美谈,引起人们无限遐想。是年5月8日,新月社为了庆贺泰戈尔64岁生日,在北京协和大礼堂举行晚会,由林徽因主演泰戈尔的抒情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林长民饰春神法森塔,梁思成担任布景设计。第二天《晨报》报道演出盛况空前,“林女士态度音吐,并极佳妙。”因此,林徽因与徐志摩更加成为公众视点。也因此,生性浪漫的徐志摩将原先在英国伦敦时对林徽因的美好印象,发酵成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恋情。由于种种原因,林徐的感情最终未果,但两人的感情却是不容置疑的。徐志摩在给林徽因的信中写道:“……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爱就是让人成为人,你觅得爱了,你成人的机缘就到了……”两人的许多诗作也都体现了这段无言的未了情。徐志摩的那首《偶然》就是因林徽因而作:“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同样,林徽因对于这段感情也是有着适度响应的。如果把林徽因的《深夜里听到乐声》和徐志摩的《半夜深巷琵琶》放在一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呼应关系。徐志摩说:“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是谁的悲思/是谁的手指/像一阵凄风/像一阵惨雨/像一阵落花/在这夜深深时/在这睡昏昏时……”林徽因则说:“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也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终自白,一见倾心而又无可奈何花落去,此段感情可谓爱得灿烂,去得匆忙和遗憾。林徽因后来虽嫁为人妇,但她仍然很珍视与徐志摩的这段情意。在《情愿》、《记忆》、《落叶》等诗作里,诗人表达了对这段未了情的一种失落和怅惘的情绪。徐志摩的爱是狂热的。而林徽因对于诗人的热情,有着不可信任的直觉,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是她所欣赏的,但也是她无法把握的,以至于她自己无法焕发出同样的激情去应和。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同时,她的理性也使她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着距离的分寸,让自己永远理想地存活在诗人的梦里。的确,徐志摩满脑子想的其实是他理想中的英国才女,那是他对理想爱情的一种投射——而林徽因毕竟不是曼殊斐儿或布朗宁夫人。那种镜花水月的爱情,固然是一种可贵的浪漫情怀,但少了理智的自制及对他人的体恤,亦使他本人深受其害。他甘做她裙边的一株杂草,并为她和原配夫人张幼仪离了婚。但这时林徽因和梁思成走得很近了,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民国第一才女飞了。多情的徐志摩在理智上与林徽因保持着距离,可他至死也没能割舍掉这份未了情。1931年,徐志摩为了赶到北京去听林徽因的一个讲座,冒险搭乘免费飞机,在济南党家庄开山失事。林徽因的卧室里,一直挂着一块飞机残片,那是梁思成从党家庄失事现场捡回来的。

  共同的追求,相伴一生——梁思成 在浪漫诗人徐志摩与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之间,家庭的背景以及教养使林徽因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她选择脚踏实地的那个,选择了学业和理想。童年的境遇对林徽因的性格是有影响的,因为父亲的再娶,母亲过着与丈夫分居的孤独的生活,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矛盾之中,常常使她感到困惑和悲伤。另一方面,正如林徽因后来自己所说:“像我这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和徐志摩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林徽因,是一个诗人,和梁思成连在一起的,则是一位建筑师。深爱文学的林徽因没有选择诗人徐志摩,而是嫁给了学建筑的梁思成。建筑师一丝不苟、脚踏实地,房子才不会倒塌;诗人必须是飞翔的、激情的,才有灵感。林徽因为自己找着了一个重心,一个支点。建筑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情感的根源,当年梁思成就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她选择建筑作为专业并非偶然,在她16岁随父亲林长民暂居英国时,受到一位建筑师的启示,就决心要以这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

  遇见沉稳大气如国画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是林徽因收获幸福神话的开始。这其中除了共同的建筑情结,还包括坦荡的爱。中国俗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但梁思成却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仅此一句就可以看出他对林徽因的爱和欣赏有多深。自1928年8月学成回国后,林徽因与梁思成便投入到建筑研究中,他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并一起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她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并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大沙滩灰楼学生宿舍。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考察测绘了两百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和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深护。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夫妻二人几乎把全部心血都花在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上。他们想把北京城这“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为当时全世界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留给后人。作为建筑师,梁思成的光芒远远盖过林徽因,但他的成功与林徽因是分不开的。正如梁思成自己所说,他的很多文章以及研究成果,都浸透着林徽因的心血,许多建筑学著作都是他俩合作著成的。2004年6月10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的“林徽因百年诞辰纪念会”上,他们的女儿梁再冰说:“她和我父亲梁思成是长期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基于他们共同的理念,和他们对这个事业的献身精神。”

  真挚的友情,美丽的永恒——金岳霖 工笔画样的哲学家金岳霖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一直以来,他用站在云端看风景的方式爱林,爱得心明眼亮了,所以孑然一身,逐林而居。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是灵魂在高处的男人,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他爱林徽因,这爱不比徐志摩的浅也不比梁思成的薄,但因为爱得有所保留,所以一切仿如窖藏在岁月深处的酒,不热烈不深沉,愈久方愈醇。为此,他终生未娶。应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金岳霖与林徽因和梁思成,是一辈子的亲密朋友。金岳霖“逐林而居”,林徽因搬到哪里,他也迁到哪里,前院后院,总要挨在一起。金岳霖是林徽因几十年的挚友,林徽因死后,他写的一副挽联异常醒目:“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或许这可以作为他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也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才贯中西、一表人才的大哲学家金岳霖,因为深爱着已为人妻的林徽因,他一生竟然没有结婚。为了能够多多地看到林徽因,仅仅是能够看到她,金岳霖独身一人把家安置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俩的家对面。这个可爱的哲学家,一个真的空前绝后的伟大的情圣呵。对于自己爱情的坚守,他有着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和最干净的孤独。而洞晓一切的梁思成竟然和金岳霖是一辈子的朋友与知己。这样超拔的品质只能发生在这些天才的生命之中,凡夫俗子只有惊讶的份儿。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这三个男人的名字始终萦绕:建筑大师梁思成,诗人徐志摩,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这三个男人像三幅画,内容笔法气势皆不同,梁思成沉稳大气如国画,徐志摩浓墨重彩如油画,金岳霖则轻描淡写如工笔画。三段情感如熏风吹过,伊人在风中,凝神遐思。如果非要将这三段情感做一比较的话,那么徐志摩是热情如火,金岳霖是深情似潭,梁思成则是包容比海。林徽因和三个男子共同演绎了爱情绝唱,告诉我们爱原来也可以这样。

  1955年4月1日清晨,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她离开了这个山雨欲来的世界,与世长辞,年仅51岁。她走不到人生的晚年,也远离了那些尘世的痛苦。林徽因去世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把她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决定,把她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圈浮雕的刻样移做她的墓碑。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体,以最朴实、简洁的造型,体现了她一生追求的民族形式。

五、“太太的客厅”

  当年,位于北京东城的北总布胡同三号居所客厅,是林徽因的美丽客厅,著名的“太太的客厅”。在这里,她向来是这个群体的中心,总是一群男人如壁脚灯一样抬头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她,愈发显得她眼波灵转,顾盼生姿。在“太太的客厅”里,她以超凡的风华,融入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男性为主的京派知识分子群体,虽然这些男人们总是带有挑剔的目光,批判的习惯,但是在她身上却无一例外地不再吝惜赞美之词:改革先锋人物、大文豪胡适称赞她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才子诗人徐志摩《偶然》中那个深情款款的“你”,她是作家沈从文眼里“绝顶聪明的小姐”,她是学界泰斗金岳霖心中永远的“女神”,并为之终身不娶……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贤妻,梁启超的儿媳,著名学者林长民的爱女。一个象牙般美丽的女子,一个带有“文艺复兴色彩”的时代先锋,一个周身洋溢着太阳光辉的人间精灵!

  30年代,存在一个“太太的客厅”,这客厅自然是林徽因的客厅,一个漂亮的、热情的女人的客厅。但这个女人的客厅却不是一般社交场合中的应酬场所,人们来这里当然是因为主人具有吸引力、主人的热心,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里的女主人知识渊博、思想独特、个性特别、语言幽默,也比一般女人落落大方,全没有过去女人的虚伪神容。这客厅是有些特别,它不同于权贵的客厅,不同于交际花的客厅,也不同于社交界一般的客厅。聚集在这里的人,都是北京城知识界最优秀的学者、教授,当然以男士为主,也有女士来,大多是周末陪着丈夫一起来的。只要你不小心眼,没有一般女人的嫉妒心,就会成为主人的朋友。

  沙龙的主持人是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在“太太的客厅”中,人们如众星捧月,听她以诗的语言和艺术的眼光,大谈旅途见闻、读书心得、人生感悟。林徽因顾盼生辉、光彩照人、思维敏锐,擅长提出和捕捉话题,具有控制场面和调动情绪的本领。客厅常有笑语欢声,迸珠溅玉。萧乾曾记下1933年11月初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那天,我穿着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先骑车赶到达子营的沈家,然后与沈先生一道跨进了北总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厅”。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费慰梅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著名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位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女子,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里,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

  萧乾回忆说:“她话讲得又多又快又兴奋。徽因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着,总是她一个人在说。她不是在应酬客人,而是在宣讲,宣讲自己的思想和独特见解。那个女人敢于设堂开讲,这在中国还是头一遭,因此许多人或羡慕,或嫉妒,或看不惯,或窃窃私语。”当时,身在其中的费慰梅回忆说:“除了其他人以外,其中包括两位政治学家。张奚若是一个讲原则的人,直率而感人;钱端升是尖锐的中国政府分析家,对国际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陈岱孙是一个高个子的、自尊而不苟言笑的经济学家。在哈佛攻读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李济,领导着中央研究院的殷墟发掘。社会学家陶孟和曾在伦敦留学,领导着影响很大的社会研究所。这些人都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哲学家金岳霖一样,是一些立志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现代化主义者。到了星期六,一些妻子们也会出席并参加到热烈的谈话中去。朝南的充满阳光的起居室,常常也像金岳霖的星期六“家常聚会”那样挤满了人,而来的人们又是各式各样的。除了跑来跑去的孩子和仆人们外,还有各个不同年龄的亲戚。有几个当时在上大学的梁家侄女,爱把她们的同学们带到这个充满生气的家里来。她们在这里常常会遇见一些诗人和作家,他们是作为徽因已出版的作品的崇拜者而来的,常常由于有她在场的魅力而再来。这其中就有沈从文,还有后来的萧乾,等等。哲学家金岳霖是梁家一个后加入的成员,就住在隔壁一座小房子里。梁氏夫妇的起居室有一扇小门,经由“老金”的小院子通向他的房子。通过这扇门,他常常被找来参加梁氏夫妇的聚会。到星期六的下午金岳霖在家里和老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流向就倒过来了。在这种时候,梁氏夫妇就穿过他的小院子,进入他的内室,和客人混在一起,这些人也都是他们的密友。林徽因心性极高,悟性极好,见多识广,她比别人更具理解力。她不仅能够理解自己了解的情感和事物,也能理解自己所不了解的情感和事物。当沈从文因为感情纠葛烦恼时,她能说出真诚而惊世骇俗的一番言论来:“我认定了生活本身原质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她说:“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包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当朋友们散去之后,她的音容、表情,特别是她的观点、见解,让朋友们感慨不已。下一次朋友们又会为她的魅力、见解吸引而来,这些聚会几乎成了朋友们的精神食粮,成为这个小圈子的生活方式。去林徽因客厅聊天,意味着单调生活的中断,新的活力和激情的注入,是生活中的一点点涟漪,让人们回味无穷。这样具有激情、才华、创造力的女子,在中国四平八稳的传统社会中,就像夜空中闪亮的星星,让人景仰、愉快、幻想。

6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