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焚香抚琴 为传统文化延续一脉香火

2011/07/14来源/秀秀茶文化阅读人次/6368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焚香沐素琴 很久以前曾看到过一句古诗:“焚香沐素琴,弦外有知音。”那时就曾怀想:这应该是相互投契的文人雅士们聚而论道的一种形式吧。不过,当时感知的重点总是落在“知音”二字上,对于里面所提到的香和琴,就因为距离遥远而没去深究。近日,在西安高新区海云居香道馆…

  在高科技一统天下、生活形态千人一面的当下,有那么一少部分现代人,却拨开历史的尘埃,通过亲近古琴、沉香、茶这些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元素,为生命汲取营养,也为传统文化延续着一脉香火。

  焚香沐素琴  很久以前曾看到过一句古诗:“焚香沐素琴,弦外有知音。”那时就曾怀想:这应该是相互投契的文人雅士们聚而论道的一种形式吧。不过,当时感知的重点总是落在“知音”二字上,对于里面所提到的香和琴,就因为距离遥远而没去深究。近日,在西安高新区海云居香道馆举办的一场题为“焚香沐素琴”的雅集活动上,当记者有机会像古人一样在逶迤而出的沉香香氛中,聆听古琴空谷幽兰般的音韵时,才真切地感知到:古人曾经是多么的高雅!

  沉香是一种自古就有的香料,也是一味中药,生长在热带沼泽, 形成非常困难,所以,自古就非常名贵。它的香气很特殊,既没有西式香水的张扬、刺激,也不像花香那般单一和轻浅,给人的感觉是温和、质朴,但沁人心脾。据说,古代的文人雅士弹琴时、读书时、品茶时、静坐时,都会点上一炉好的沉香,以帮助自己静心契道。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并不是夸张的文学描写,而是古时候文人墨客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古琴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一向给人曲高和寡的感觉。不过,近距离聆听古琴名家的表演之后才发现,古琴不仅形状柔美、声音苍古、雅静,还最擅长传达胸臆。

  当天的雅集活动规模很小,只有二三十位来宾,却不乏大家。首 先出场的是来自福建的中国古琴协会荣誉会长、闻名古琴演奏家、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传承人李禹贤先生,他且弹且讲且歌,通过《普庵咒》、《鸥鹭忘机》、《雉朝飞》、《江月白》等经典名曲,很快就将大家带入了久违的古意之中。老先生七十多岁,曾师从夏一峰、刘景韶、张子谦等古琴名家,身形有些枯槁,但言语活泼,古风盎然。

焚香抚琴 为传统文化延续一脉香火

  西安本地古琴演奏家和斫琴名家李明忠先生也是形销骨立如国画中人。当新派琴人与时俱进,改弦更张,竞相用钢弦代替古老的丝弦时,为了丝毫不影响古琴“静而美”的气质,他执着地坚守着古老的丝弦。当天,他特意带来了自己斫制的丝弦古琴,并且拒绝使用扩音器,以一曲《沧海龙吟》,让现场的听众领略到了真正太古遗音的韵味……

  在柔和而又暖和的沉(__zai rou he er you wen nuan de chen)香香氛中,聆听时而激越如飞瀑、时而平和 如秋月的琴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仙境,不免感叹:属于嗅觉的沉香,与属于听觉的古琴,竟是如此的相得益彰!

  琴、香亦载道

  雅集活动的主办者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名叫赵海云。看上去像古琴一样雅静的她,说起自己最爱的香与琴,马上变得活泼、健谈。

  据赵女士介绍,沉香、古琴这些现代人觉得有点生疏的东西,其实都曾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在古代,但凡称得上文人雅士的,无不终身与琴、香及茶为伴。如《礼记》中,有“士无端不撤琴瑟”的记载,圣人孔子本身就是琴道高手。后世的读书人,书房里也总少不了一张古琴。

  至于香,使用的范围就更广了。不仅文人雅士、王宫贵族的生活离不了香,就是平常百姓,也会在一些固定的时间里使用香。在我国古代,香文化经历了从薰香到焚香、再到香席的演变过程。到了香席的时代,闻香已不仅是一种嗅觉与视觉的艺术,还是一种静心修道的方式。在不久后的另一次雅集活动中,记者有幸体验了一场“香席”。

  “香席”现场不设坐椅,表演者本人和观众都是席地坐在蒲团上。随着似有若无的心灵音乐的缓缓流动,身着汉服的表演者点燃两块香炭,依次取出香勺、香铲、香柱、香筷、银叶夹、羽尘等香道用具,又将香炭分别埋入两个盛满香灰的粉绿色香炉中,然后是放置云母片 和沉香屑,最后是请观赏者手捧香炉吸闻香气……

  整个表演说白了就是点香和闻香,看上去很简朴,但却有一种奇怪的力量:任是多么浮躁的人,在这样的场中,也会变得安静。赵海云告诉记者,这正是香道的道用所在。沉香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具有优雅和变化无穷的味道。善于发现和创造美的古人,就借助它创造出了奇妙的香道艺术,让人在美好的享受中,歇下尘劳,调和身心,回归本真。

  知音古今同,这些年,西风强劲,很多领域都在自觉地以西方人的标准规范自己。但同时,民间自发的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也如星星之火,照亮了不少人的心灵。

  就如赵女士,虽然只有三十多岁,却心甘情愿地部分放下了大学时所学的法律、工作后所从事的金融,与看起来比较冷门和老旧的古琴、香、茶打起了交道。

  “法律与金融虽然都是很好的专业与职业,但它们却始终无法让我安心,也无法成为我生活的全部。”说起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意义,赵女士有无限的感触。

  十多年前,她偶尔间接触了茶道,生命就此打开了一扇天窗,只要略有闲暇,就会约上同好,到各个茶区去寻访好茶。后来,她又与古琴和香不期而遇,并一见钟情,漂泊的身心才徐徐得以安置。现在,偶尔间心情不好时,只要点上一根香,弹上一会儿琴,或是品上一会 儿茶,烦恼就会灰飞烟灭。

  “幸福的真谛,其实不在于外在物质财富的多寡,而在于内心是否宁静与安详,是否懂得返璞归真。而香、琴与茶,正是助人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最佳媒介,也是身体和精神养生的绝佳之物。在某种程度上,这三样东西不是三,而是一。当然,这是就它们的精神气质和静心功能而言。”赵女士如是说。

  在如今的西安,像赵女士这样喜欢香道、琴道、茶道和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人越来越多。比如,有转业军人在矢志不渝地以琴传道;有牙科医生享受着修复古琴的快乐;有中年学人醉心于调香;更多的人则是通过品茶与读诵先秦诸子和佛家、道家的经典,调理自己的性 情、长养自己的聪明……他们的存在,既为古老的文化延续了一脉香火,也使古城西安正在营造的大唐气象更加充盈和丰满。

  “现代社会竞争强烈,没钱、没地位的人生活压力大,有钱有地位的人也活得不轻松。在这种背景下,厌倦喧嚣、渴望从焦躁和疲劳中解脱的心灵,自然而然会回望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及解脱之道。因为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才蕴含了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和谐相处之道。”一位姓许的传统文化兴趣者的这番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66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