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瞿秋白两次见过列宁,翻译过“国际歌”,与鲁迅关系密切,主持召开过“八。七”会议,1935年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当然还有他与杨之华的轰动一时的婚姻。
瞿秋白,原号雄魄,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常州城一个破落的士绅之家。自己改名为瞿爽、瞿霜,后由“霜”引申为“秋白”。他自幼多病,读书却非常用功。9岁入常州冠英小学,尚未毕业就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喜欢议论时政。
1916年底,瞿秋白到北京考进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英语、法语,研究文学、哲学、佛学,并去北京大学旁听陈独秀等人的课。“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担任北京学联评议部负责人,带领俄文专修馆的同学参加了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的行动。
1920年3月,他参加了李大钊倡导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翌年初,他以特约记者的身份到达莫斯科,取俄文名字“维克多尔·斯特拉霍夫”,译成汉语即“战胜恐惧、克服困难”之意。当时,他撰写了《饿乡纪程》(后人改为《俄乡纪行》)、《赤都心史》等文,并在北京《晨报》等刊物发表文章,歌颂十月革命。
1921年,他经赴俄的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布)党组织,翌年转为中共党员。他当时兼任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俄文教习和政治理论课的翻译,此间曾经两次荣幸地觐见革命导师列宁。1922年11月,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翻译出席了在彼得格勒举行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数月后回国,起草了中共“三大”的纲领草案,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随后,他任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和翻译,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宣言的起草,后又到上海大学任教。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书出版后,陈独秀认为过激,瞿秋白却为之撰写序言,并安排出版单行本。他大声疾呼:“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1927年秋大革命失败时,瞿秋白成为中央临时政治局的主持人,在陈独秀离职、党内处于危急之际确定了展开武装斗争的方针和策略。翌年,他赴苏出席了莫斯科中共“六大”,会后留任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团长。1930年夏,党内出现李立三的“左”倾盲动错误时,他回国主持纠正。1931年初,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及其支持的王明等人批评瞿秋白采取“调和主义”,将他排挤出中央领导层。此后他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1933年进入中央苏区。
1935年初,中央苏区陷落前夕,分局书记项英派便衣队护送瞿秋白、何叔衡等不便打游击的人向闽西突围,想从那里再化装去上海。途中遇保安团截击,瞿秋白因有严重肺病无力奔跑被俘。起初,他自称只是医生,并在监房内寄信给上海的鲁迅,望能设法保释。正当办理有眉目时,同行被俘者中出现叛徒,供出他的真实身份。
国民党中央随后派人来,声称可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政府下属机构去担任翻译即可。对这种貌似保全面子、实则要他放弃政治原则的条件,瞿秋白断然拒绝。蒋介石见劝降不成,下令处决。
囚禁瞿秋白的国民党师长宋希濂是他在上海大学的学生,为表示一点对老师的尊重,送瞿秋白出监房并置办了酒席。瞿秋白在荷枪实弹的士兵押送下,神情安详,从容而行,一直走到中山公园。一位现场记者的当日报道中说:“全园为之寂静,乌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韭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眠为真快乐!’”饮酒完毕,他徐步走向距中山公园约两里路的罗汉岭下,看见绿茵茵的草坪,青山环抱,景色宜人,秋白笑道:“此地甚好。”于是盘腿而坐,面对枪口,微笑饮弹。宋希濂从战犯管理所被特赦后回忆说,瞿秋白临刑前唱起了自己翻译的《国际歌》。
杨之华(1900—1973),女,又名杏花、文君、杜宁,萧山坎山镇三岔路村人。从小聪颖。1919年5月,就学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1920年初,去上海《星期评论》社工作。不久,《星期评论》停刊,曾到一所教会学校任教。期间,结识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等人。1921年春回乡,与宣中华等在萧山衙前农村小学任教,积极参与衙前农民运动。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1924年11月与瞿秋白结婚,并由瞿秋白、向警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事妇女运动,曾参加上海纱厂工人罢工。1925年1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妇女委员。1926年3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不久任妇委主任。期间,她参加了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她离上海去武汉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担任中央妇女部长。1928年6月赴苏联参加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会议。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担任党小组长。1930年回国,仍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1934年初,任上海中央局组织部秘书。
1935年秋,去苏联参加第七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在苏联期间,曾任国际红色救济会常务委员。1941年回国途中,在新疆被盛世才逮捕。抗战胜利后,经党中央营救,杨之华及其战友获释回到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不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妇委书记,并赴晋西北参加土地改革。1949年全国解放后,杨之华历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妇联国际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常委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蒙冤在狱达6年之久,直至1973年10月因病危才被批准出狱就医,3天后含冤而死。1977年7月,党中央为杨之华平反昭雪,并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和追悼会。
瞿秋白和杨之华在结婚前,各有一段婚史。
瞿秋白的第一位妻子王剑虹,是丁玲的大学挚友。瞿秋白1923年8月与她相识、相爱,1924年1月就结婚了。可惜王剑虹身体不好,当年七月就因肺病去逝了。
杨之华的第一位丈夫沈剑龙。他是萧山近代名人沈定一之子。沈定一(1883—1928年),本名宗传,字叔言;改名定一,字剑侯,号玄庐,萧山衙前镇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秀才。曾任云南楚雄府广通县知事,后调任武定知州、省会巡警总办。因暗中帮助同盟会进行河口起义,被人告密,流亡日本。1912年当选为第一届浙江省议会议员。1917年,当选为第二届浙江省议会议长。1918年与李汉俊、戴季陶等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周刊,宣传新思想,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次年8月与陈独秀、李达在沪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党员之一。1922年初,随陈独秀到达广州,创办《劳动与妇女》杂志,任主编。1924年8月受孙中山指派,与蒋介石等赴苏联考察政治、军事。年底回国加入国民党。次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执委。1926年1月出席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指责党的路线,反对国共合作。5月在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支持戴季陶反共、分共的主张。鉴于沈定一的叛党行为,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29年8月,从莫干山返抵衙前车站时遇刺身亡。
杨之华与沈剑龙的家,都是当地名门。两家相距不远,经常来往,是世交。在他(她)们年幼时,已由双方父母定婚。1921年1月26日,二人结婚。当年11月5日,杨之华生下一女,名沈晓光。后来杨之华为之改名独伊。即我们知道的瞿独伊。
杨之华是知识女性。先在家乡小学任教。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读书,在这里认识了丁玲,王剑虹等,也认识了当时在这里担任社会学系系主任并任教的瞿秋白。
在杨之华就读上海大学以后,沈剑龙在家乡沾花惹草。杨之华多次写信,沈剑龙只字不回,最后到了不得不分手的地步。
1924年7月,瞿秋白妻子王剑虹病逝后,瞿秋白对杨之华的感情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相识,到相爱。
杨之华也渐渐发觉瞿秋白对自己的感情有些异样,而自己内心对他的翩翩风度和绝世才华也十分倾慕,只是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回到萧山母亲家里,暂时回避瞿秋白。面对着这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杨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爱? 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她心里究竟怎么想的,也应该问个明白。于是趁放暑假的机会,瞿秋白也来到萧山杨家。杨之华的哥哥和沈剑龙是同学,见到这种情况,他把沈剑龙也请到家里来。
谁知沈剑龙和瞿秋白一见如故,沈剑龙对瞿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分尊敬、仰慕,然而面对着复杂的感情问题,内心又充满了矛盾。于是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谈判”:先在杨家谈了两天,然后沈剑龙把瞿秋白、杨之华接到他家去谈,彼此推心置腹,互诉衷肠,又谈了两天。最后瞿秋白把沈剑龙和杨之华接到常州去谈,当时瞿家早已破落,家徒四壁,连张椅子都没有,三个人只好坐在一条破棉絮上谈心。谈判结果,是1924年11月x日,在邵力子主办的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二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这几则引人注目的启事一面世,立刻成了当时极为轰动的新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