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刺绣的场景
一针针,一线线,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绣出了中国独有的绚烂。从千年历史中走来的中国“四大名绣”是否光彩依旧?记者历经3个月的实地调查,发现除苏绣一枝独秀外,其他几个绣种都已经黯然失色,光彩不再。
广绣:手艺无人继承
记者在广州市绣品工艺厂看到,这家广绣行业名正言顺的领头羊近几年由于生产经营困难,一批老艺人相继离休,手艺无人继承而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厂房也租给人家做服装生意。
四代祖传广绣技艺的许炽光老人,退休前是广州市绣品工艺厂刺绣组的高级工艺师,在谈到广绣的现状时,年过70的他满脸的痛惜。许炽光老人讲,上个世纪60年代,广绣也曾经辉煌过,当时从业人员有3000多名,产品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但广绣业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之后,再难重现昔日的繁荣。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原副馆长崔恩华说,一些老艺人为了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也曾收过不少徒弟,然而这个行业讲究“一笔千针”,要想成为熟练的艺人,没有个十年八年的时间是根本不行的,可面对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徒弟们为了生存,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绣花架。
蜀绣:体制落后和假冒产品的冲击造成衰落
跟广州绣品工艺厂的情形一样,四川成都蜀绣厂也是一片冷清,偌大的生产车间内只有几个人在工作,就连过去向人们展示蜀绣辉煌的陈列室,如今也是门户紧闭,一把铁锁将蜀绣的光彩牢牢锁在了无人喝彩的冷清世界。
四川成都蜀绣研究所副所长、成都蜀绣厂副厂长季娅玲说,跟众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样,成都蜀绣厂目前仍然是大锅饭的体制,吃饭的人多,真正干活的人少,这样产品的成本势必要高,而职工的收入并不见涨,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也导致了蜀绣厂效益的下降。而市场上一些次品和假冒产品却乘虚而入,凭借着成本低、价格低的优势,逐渐侵蚀着蜀绣的市场。
据季娅玲介绍,次品和假冒产品的冲击主要是在价格上,这些不法厂家套用国有企业的图稿,省下了设计费、新产品开发费,同时还偷工减料。比如蜀绣厂的丝线是真正的蚕丝线,而他们用的是腈纶线,价格自然比蜀绣厂的便宜。
除价格以外,一些外来绣品对蜀绣也形成了极大冲击。在四川成都最大的绣品交易市场——送仙桥艺术城,记者看到不少经营苏绣产品的店铺。一位来自苏州的店老板秦小龙跟记者讲,由于蜀绣在制作上还延续着过去的风格,变化不大,这样很难满足欣赏力日益提高的顾客的需求,从而导致了蜀绣产品在市场上的没落。
湘绣:创新能力跟不上市场变化
长沙海关的统计数字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年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湘绣近几年出口额逐年下降,到目前湘绣已从湖南省大宗出口商品的名单中销声匿迹,一些湘绣老厂由此也纷纷倒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湘绣在几年时间内出现如此之大的衰落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湘绣市场跌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湘绣的创新能力跟不上市场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湘绣出口的产品大多是一些被面和条屏,这些产品在东南亚和韩国、日本等颇受欢迎,是当地华人婚嫁时的时尚礼品。但随着近几年人们审美习惯的变化,湘绣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可湘绣却没有因市场的变化,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除此之外,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也导致了湘绣质量和声誉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期,个体、私营的湘绣厂发展很快,不少企业还学习外来的制作、销售经验,参与市场竞争,但由于技术质量层次不齐,最终导致了许多产品粗制滥造。
困境中寻找生路
为了能让沉寂中的绣种重放光彩,广绣、蜀绣、湘绣开始在困境中探寻出路。
为了抢救濒临消亡的广绣技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曾牵头组织过拯救粤绣的活动。博物馆原副馆长崔恩华认为:“广绣应该走艺术道路,纯粹的工艺品它的价钱是卖不高的,因为它是重复的劳动,不是创作。但是要把它当作一个艺术品推向市场,它的价钱就变高了。”
在长沙,沙坪湘绣厂大胆调整产品结构,一改过去只有被面、条屏的单一产品结构,开发和生产出更为高档,集实用和观赏价值于一体的绣品。他们还牵头在长沙开福区沙坪镇投资兴建了集湘绣生产、研究交易、旅游于一体的湘绣一条街,将社会上闲散的湘绣业集纳在了一起,使湘绣的销售在本地形成了集市效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湘绣业的发展。
面对外来绣品对蜀绣的冲击,成都人发挥他们天生乐观向上的精神,积极应对。
面对种种困难和冲击,曾经技压群芳、各展风采的“四大名绣”,能否在新的时期重新绽放出各自的光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