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专家:旗袍等也包含外来文化

2009/06/29作者/王健慧来源/中国新闻网阅读人次/2572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比如旗袍,是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吸收了西方的缝纫技术与面料,两相结合,才出现了新的改良旗袍。因此,我们在运用传统中华元素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其中有西方的文化元素为我所用。…

  中华元素不应当作“味之素”

  专家称旗袍、石库门等也包含外来文化元素

  日前,“中华元素:诠释、演绎及现代表达”高峰论坛在沪举行。“中华元素”是个精神的文化宝库,上海民博会组委会就此课题作为长期研究的重大项目,每年选一个热门话题作为研究重点。与历届论坛相比,此次论坛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与会专家就中华元素的定义、与百姓生活的关系以及与三民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的开发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华元素不等于文化碎片

  提及中华元素,人们马上会想到中国红、龙、筷子、京剧脸谱等,它们是中华元素,可它们又不是中华元素。有人说“元素”只是个称谓,不用过于计较,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的确把中国元素当成了“味之素”。

  复旦大学文史学院院长葛兆光表示:“如果我们把一些中国的象征都只是当作元素,就让人感觉有点儿像食品添加剂,现在好像不太主张用食品添加剂。如果把这些东西变成小挂件,当作装饰的话,有可能就像人家形容宋词时讲的那样——拆碎下来不成片断。”

  这就是包括徐艺乙、葛兆光等在内的专家学者所担忧的:大家很热闹地在讨论、在运用中华元素,而实际上大家可能仅仅注意到了碎片化的东西。葛兆光说:“我始终觉得,中国象征也好,中华元素也好,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更悠长的历史以及精神贯穿,没有精神贯穿,表面上样样都是‘中国’,内涵却恰恰不是‘中国’。如果只是把一个没有精神的东西包装起来,那么最后也只是让人买椟还珠的一种东西而已。”

  运用中华元素不等于排外

  “中华元素”另一个无法走出的框架就是,人们觉得只有中国本土的,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华元素。对此,专家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强调:“中华文化的元素,应该不仅覆盖中国56个民族,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应该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对此,他特别举例道:“印刷,当然是中国的发明。但到目前为止,金属活字印刷以及被发现的实物,都不是在中国本土,而是在韩国,但源头还在中国。所以,我一直认为韩国应该为申报这项遗产感到光荣。这是中国文化传播的证据,它用了基本的活字印刷技术。”

  其次,葛剑雄指出:“中华文化的元素还应该包含外来因素。比如说,我们现在引以为豪的石库门,实际上正如英国人曾说过的那样,我们只是把英国建筑进行了上海本土化。”

  民俗专家徐华龙就此问题举例道:“比如旗袍,是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吸收了西方的缝纫技术与面料,两相结合,才出现了新的改良旗袍。因此,我们在运用传统中华元素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其中有西方的文化元素为我所用。”

  提炼中华元素需要底蕴

  如何诠释、运用中华元素?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张艺谋的奥运会开幕式。

  有意思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勤健在奥运会开幕之前,曾对张艺谋的演出有过相当准确的预言,认为他将要呈现的是一个文化的画面,比如四大发明之类的。

  论坛上,陈勤健表示:“我和张艺谋没有联系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预言,是因为我认为张艺谋的文化结构就是这样的,他不可能提炼出更多的、更深层的文化元素,他对南方的文化根本不了解,南方的文化在他的开幕式里只是点缀。”陈勤健还指出:“文化是棵大树,有树叶有树根有树干,你是把树干、树叶作为元素,还是把树根作为元素,要好好研究。”

  在运用方面,“提炼”、“结合”和“回归”或许是研讨会上最热门的词汇。上海的海派剪纸别具一格,上海剪纸协会会长李守白说:“上海剪纸就是吸收了全国各地的剪纸特点,是牛奶加工成奶酪工程的做法。因为全国各地的剪纸都是原生态的生产品,而上海则将各地的元素吸收了过来,做成了奶酪,因此提高了附加值。”

104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