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旗装、旗袍的由来和特征

2007/01/18作者/佚名来源/未知阅读人次/8199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袍服的由来已久,中华民族以袍为服,早在商代就已形成,一直沿用至明代末年。…

袍服的由来已久,中华民族以袍为服,早在商代就已形成,一直沿用至明代末年。它是一种宽松舒展的掩体服装,历朝历代曾经在腰间束带上,产生无数种变化,那些潇洒、宽肥的袍服一直被宫廷作为礼服而沿用。无论是蟒袍、龙袍,还是朝袍,都是一种长至脚踝,加里或填絮的宽体外衣,除形式以外,从色彩和绣饰上,都反映出威严的权势和不寻常的富有身价。经过漫长历程的发展,中国历代袍服虽然各具有特色,风格特征也比较鲜明。但是,仍然存在着世代的承袭关系,总是在袍服的基本形式范围内稍加变化。
 
旗袍属于满族的民族服装。满族生活在中国东北部长白山、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满族历史非常久远,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西周时期。那时的满族前身是肃慎人,是中国当时东北最早记载的居民之一,聚居在现在的长白山乌苏里江一带。公元16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世代建州女真统治者的后代第八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满语“金”;觉罗,满语“族”)。这位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创立了满语,统一了女真,建立了女真氏族八旗制度。1616年,在女真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废了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由此女真人逐渐演化为满族。1644年满人入关建立清王朝,定都北京。从此,满汉两族渐渐融合。由此可见,满族并非满清建都才被发现,而是经过三千年的演变发展历程,逐步演化而来。

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于1583年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事业。在统一的过程中,建立了名为“牛录”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就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从此,满族就被称为“八旗”或“旗人”,所着的服装也就统称“旗装”。

旗人的常装与军装不同,一般是袍服,其形式世代相传。从西周时期的麻布窄形筒装,延传其后,同时也受元代蒙族妇女长装的影响,一直是以简约的直身为基本样式,均称“旗袍”。

清王朝建立之前的满服(即女真人男、女服饰),在使用原料和色彩处理上很有特色,反映了女真人的着装意识非常强,色彩修养也很高。

如投身自然,依靠自然,融入自然。

为适应游牧狩猎生活,衣服以保护颜色处理,所选用的织物颜色与所在的生活环境色彩相接近,起到不被猎物发现的掩蔽作用。从而以此麻痹猎物,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等等。

满人的衣着受当时周边民族及时空的影响很大,仿效辽金及元代蒙族的衣装习俗。早期的袍装衣身偏于瘦长,袖口窄小,配色调和典雅,只是使用右衽开襟与其有所区别。男人袍褂两侧开衩,腰间束带,窄形马蹄袖,头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妇女则着宽大直统旗袍,头顶盘髻,佩戴饰物,天足(大脚)以花鞋为饰。

清初满族妇女服饰体制严格,宫廷富贵,民间朴素无华、简约适度。清朝旗人的袍服,虽然是满族独树一帜,但是,这时期的袍服也仍然是直身式、外及型,并且同样强调在颜色、装饰上展示端庄、华丽与权势的威严。旗袍服与过去的袍服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区别:

明代以前的袍形,多为宽体松散、飘逸状态,袍身与人体间的空隙较大,而旗袍与人体间的空隙略小,呈严密、挺拔、封闭状态,两者从形式感觉上略有不同。

同样是袍服襟前的带结与扣结也有较大区别。扣结虽然在金代产生的辫线袄上就已经出现,延至元代、明代,从侍从到皇帝、大臣都能接受。但是,以带结衣的形式,仍然是几千年的习俗。因此,明代以前的袍服,大多是以结带增添长衣的潇洒和风度,而清代的旗袍才是真正结束了带结的传统方式,以纽扣取而代之。

中国历代袍服从商、周代时开始惯用的开襟形式,大多是右衽。但是左开襟也并非千抨一贯。因旗袍形成基本上在17世纪初年,努尔哈赤已将各部女真统一,并定“大清”国号,进而达到全国的统一。从此,由于皇族的尊贵,地位的上升,传统的延续已成必然。因此,此时的旗袍恢复右衽又可视为正常。总之,与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袍服相比较,旗袍已经十分简化,具有许多如轻便、易用、省工、省料等近代化的优点。但是,从高翘掩面的立领,肃穆修长的衣身,封闭包裹的底襟中,仍然强烈地反映出几千年来封建的伦理道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

当满清王朝建立之时,满汉服装相融十分困难。在乾隆皇帝当政之时,尽管仍坚持穿着满服,还是吸取了汉宫廷袍装中一些特有的装饰成分。

将清代以前衮冕服饰中的“十二章纹”织绣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引用在满清朝服之上。

将明代朝服上的“补子”装饰,运用到清宫廷的补服之上。这样的取舍收录,使得满清宫廷服装更加庄重威严,体现了历代袍装等级观念的延续。

从清军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建立王朝开始,一直到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自始至终,以强大的政治压力归顺民心。入关以后,立即命令全国军民“剃发易服”,迫使汉民族老小更衣改装,上自满清政府,下至平民百姓,均以旗袍为统一规定服装。

清初旗装有如下特征:

官用袍服宽肥,上窄下阔呈三角状,无领,下摆设2~4个开衩,便于端坐和骑射,扣襻和箭袖为实用,也为装饰。

10~17厘米(3~5寸)形似马蹄的箭袖(又称护袖),是一种“仿生”设计。平时回挽至肘部增加美观,外出时放下遮盖手背御寒防冷。当王公大臣入朝廷见皇帝时,将马蹄袖掸下,双手扶地,行三拜九叩大礼,以示主仆的尊卑关系。

旗袍风格拘谨,与朝廷对内高压统治、对外闭关自守政策相一致。从1644~1911年前后267年间,旗袍服式没有很大变化,官用、民用式样基本相同,只在用料、选色和饰物上表现了等级区别。

旗装的工艺繁复,是历朝袍服所不及的。盘金满绣在历史服装中可称之为“最”。为表现显赫的地位和富贵的身价,一般旗装绣花图案面积可占70%,工艺之重超乎寻常。

宫廷旗袍按官品等级选择高档华贵面料,如缎、绡、绸、纱及剪绒织物。

王宫旗装用色明朗、强烈、艳丽,平民则以灰暗颜色为习俗。

9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